英国宣布破产的原因 英国宣布已破产,英国首相办公室当地时间28日称,英国国家已经“破产且支离破碎”。
英国新任财政大臣里夫斯将于7月29日向议会公布财政审查结果,预计将批评前任保守党政府在其14年执政期间未经资金支持的财政承诺导致的20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860亿元)赤字。首相凯尔·斯塔默的办公室称:“审查结果显示英国已经破产,变得支离破碎。”
首先一点,它的这个破产和咱们想象的破产不一回事;
政府破产的原因也很简单,议会无法就财政预算达成一致,然后就撂摊子,跟闹着玩一样。
后果也不是咱们想象的那么的严重,什么社会福利不能继续、民众疯狂地跑到垃圾桶抢垃圾,这种现象不会出现。
只是政府不承诺任何新的支出和限制一切“非必要开支”。比如本来政府计划修路的项目搁浅,公务车三天两头坏也不能买新车。
简单讲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会大大压缩,只是维持基本的运营。同时也说明明年的财政预算会很困难,因为这个问题(财政预算、平等薪酬索赔)并没有消失。
再就是,西方国家所谓的政府跟咱们印象里的也不是一回事。
所谓的上下选举,英国的三大党派保守党、工党、自由民主党轮流坐庄。这样的弊端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好时候吆喝赚选票,实在不行就撒手不管,反正又不是自己一家的。
就像这次,英国首相斯塔默说英国破产实质上也是一种政治内斗。
简单说就是,虽然斯塔默胜出成了英国首相,但工党和保守党较量的火药味依然很大,工党要为接手的烂摊子找到借口。所以工党在向国会公布财政审查结果前先下手为强,指责保守党造成了200亿英镑赤字,用推卸责任的方式来减缓自己的压力。
但抛开以上这些原因,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以破产的伯明翰市为例子。
伯明翰市,现在占了英国四分之一的出口,2022年GDP为319亿英镑,折合2883亿人民币,在英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
不过英国的这个“第二大城市”拿到中国来就是县城的体量,人口也就百万出头,经济规模和常熟、慈溪差不多。
关键是,这个英国历史名城已经没啥产业了。
伯明翰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当年瓦特在这里发明了蒸汽机开启了英国的工业革命,100年前很多知名企业把总部和工厂都在这座城市落户。包括30年前,伯明翰1/4的居民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工作,像路虎、捷豹的总部和生产车间都设在这里,它的工业产值一度占全英国的五分之一。
但现在全球汽车市场早就大变天了,这些品牌要么销量一路滑坡收入锐减,要么因为成本太高纷纷搬离伯明翰迁到东亚地区,这里的厂房陆续关闭,一地鸡毛。
在西方体制里,破产可以减少开支,保护市民得到更好的服务。但欠钱的日子却不好过,不光普通人勒紧裤腰带,一旦城市被贴上“破产”的标签,就很难再吸引投资了。
事实上,伯明翰就是整个英国衰落的缩影。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除了联合利华,你还能随口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英国品牌来?
大约十几年前英国还有37家500强企业,现在只剩下15家,还不到一半。而且最近20年也没有任何新成长起来的企业,都是原来像汇丰银行、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这样的老业务,15家企业的总规模也缩水了三分之一以上。
那么,英国究竟怎么了?
第一,去工业化的恶果
都知道最早的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工业化成了英国的一个巨大优势。不论伯明翰还是诺丁汉,都曾是世界响当当的工业重地。
但后来英国非要效仿美国想赚快钱,走金融道路,抛弃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坐在大楼里专心搞金融。金融是什么?
就是数字,虚头巴脑的东西,和实实在在的工业实体根本不是一回事。这玩意抗风险能力是很差的,但凡风吹草动就会崩了。
现在整个英国也就是还有敦伦跪舔美国靠金融业支撑,其它的城市就不行了。已经是第八个城市破产,未来还有26座城市可能也会重蹈覆辙。
(再一个就是英国的教育产业,还能够英国佬吃一段时间)
第二,脱欧和全球经济不景气。
2020年1月30日英国正式脱欧,各方面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经济增速在G7国家中垫底。
这两年来除了高居发达国家中榜首的通货膨胀,英国还出现了巨大的财政赤字。按今年4月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英国的公共债务已经达到惊人的2.69万亿英镑,占英国GDP的98.3%。
英国经济增长和民生都出了很多问题,而像这种老牌的发达国家,社会高福利,老百姓岁月静好习惯了,但凡不满意就会闹。所以,各党派相互甩锅就成了家常便饭。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日已落帝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由抢劫了!
这个国家老辈子做的孽太大,抢了太多财富,让徒子徒孙躺着也能过上富裕的日子。然而坐吃山空了几百年,到了今天霍霍的差不多了。
5G、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所有新兴产业全部错过。而如汽车、化工、重工这样的传统的优势产业,也在不断的凋敝和失去竞争力。
早就被踢出第一竞争梯队的英国,衰落的趋势不可逆了。
在7月29日公布的审查声明外,里夫斯还将公布她的首份财政预算案日程表,并决定每个部门获得多少预算资金。预计里夫斯还将同意为教师和卫生工作者提供高于通胀率的薪酬。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