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坐上一辆出租车,有时会不由自主地45°角仰望天空。这并不是因为你突然参透了人生的奥义,而是因为车内污浊的空气让你喘不过气来。这种现象被很多上班族称为“臭车”,尤其是在冬天,问题更加严重。
乘客们常常陷入两难:要么受冻,要么忍受异味,就像钻进了一个放了臭屁却无法逃离的被窝,那种无力感让人十分难受。一位网友这样描述:“司机刚抽完一根烟,动能回收开到最大。晚高峰时,喜欢频繁踩刹车。车里暖气带着馊味,窗户全关死,你满头大汗,天旋地转。司机这时再打个喷嚏,车里全是哈喇子味。等红灯时,听着导航语音,感觉这辈子都完了。”
面对这一问题,滴滴出行承诺将开展异味车治理,奖惩并举激励司机提供更清新的服务。具体措施包括:乘客可以拉黑异味车,车内异味差评率较高的司机会受到惩罚,而保持车辆干净整洁的司机则会有奖励。虽然这个解决方案在投票后几个月才推出,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在一次完整的打车行为中,涉及三方:乘客、司机(车)和平台。首先排除乘客的责任,毕竟他们是唯一出钱的一方,只要不是自带异味污染了干净的车,责任不在他们身上。
车内异味主要来自司机的行为。有些司机不在乎卫生,懒得打扫;有些司机为了多接单,连洗车的时间都没有;甚至有司机直接吃住都在车上。更多的情况是这两种极端的叠加:时间不多且不太爱卫生,觉得每单收入微薄,实在没兴致去打扫。
关键问题是,司机在这种争分夺秒的情况下赚到钱了吗?以合肥为例,根据当地运管部门的数据,网约车行业的空驶率达45%,日均流水不足300元的司机占比近八成,营收总体呈现下滑趋势。司机面临的挑战是:竞争大、客单价低、单量少。
乘客支付的费用固定,而提高对司机的要求意味着额外的成本。如果一切都指望着乘客的钱,同时分配到司机手头的收入有限,那么从A送到B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平台应该减少抽成,让司机有更多的收入。根据一般数据,平台的抽成在20%-30%之间。平台少抽点成,更高的收入才能让司机自觉提升服务质量。平台对司机提出各种要求时,也才能更加理直气壮。
我们都能想到的问题,平台自然也能想到,但让平台出血无异于割肉……因此,滴滴给出的方案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有待观察。
这个问题不仅限于打车行业,外卖等行业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消费者、服务提供方(商家、司机、骑手)和平台之间的博弈。每次出现问题,平台往往隐身,只剩下打工人互相指责。或许,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服务。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