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李明德在微博上连发多条消息,揭露《三人行》剧组存在的问题。他指责剧组搞区别对待,称男一号缺席围读、主演耍大牌,自己在零下十七度的长春穿着单衣等了40分钟,男主角台词也说得驴唇不对马嘴。进组后不久,他被踢出剧组,理由竟是“耍大牌”。
这样的公开对抗在娱乐圈并不多见,由于情绪直接、语言激烈,李明德被网友戏称为“发疯”,给人一种“堵上前程也要维权”的观感。对此,《三人行》剧组、主演马天宇和导演鹤唳云端相继回应,认为李明德才是“不专业、不敬业、耍大牌”的一方。其他演员如廖慧佳等人也加入了讨论,但这些回应并没有让事件更明晰,反而陷入了罗生门。
尽管如此,舆论上李明德似乎占据了先机。数据显示,近期他已上榜热搜99次,阅读量超过200亿,社交平台账号涨粉800万。在这起事件中,吃瓜群众成了他的助力,代入情绪的网友成了他的武器。一些网友之所以支持他,或许是因为他直接叫板剧组、点评娱乐圈的行为与当下流行的“年轻人整顿职场”理念暗合,容易获得共鸣。
在这种氛围下,李明德的形象逐渐被塑造成敢于反抗不公的人,个别网友甚至用“屠榜热搜”“一己之力创飞内娱”“打响2025娱乐圈第一枪”等夸张语言形容他。这其中当然有娱乐心态,也有爱护之情,更有流量驱使。然而,平心而论,对一起尚不明晰的网络维权事件用过于宏大的词汇定性,难免给人一种强加意义、强上价值的感觉。
近年来,人们喜欢用学术概念、历史概念来定性一些普通事件,这就是学者指出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这种现象导致语言和其背后的思想、情感不匹配。例如,此前综艺节目《再见爱人》引出的“麦学”“熏鸡事变”等词,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越是夸大一个小事件的价值,就越会消解特定词语的含义。
另一方面,语言具有魔咒般的力量。“事变”“第一枪”等词语不仅暗示了某种严重性,还可能让原本可以解决的事情不断升级,让当事人的情绪越来越不受控。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必给明星网络维权强加意义,也不必给普通事件强上价值。
随着李明德不断与剧组对线、与网友互动,事件焦点开始偏移,甚至出现了反噬。1月5日晚,李明德开直播,网友豪华礼物刷不停,有人推算这场直播流量收益或达1100万元。当然,也有网友不认可,加之此前好像就有人给他支付宝账号打款,这些让他不可避免地陷入“圈钱”的质疑之中。
从一边倒的支持到开始质疑,网络已经给李明德上了一课,也给网友上了一课。哲学家韩炳哲指出,网络群体愤怒是极其易逝和分散的,它没有任何情节所需的分量和凝聚力,不能生成未来。这意味着,网络不是解决问题的场所,而是引发情绪的地方。无论网上如何激情表达,最终还是得回到线下理性处理。
目前,双方暂时都没有明确的证据,都停留在“小作文式”爆料层面。围观者不妨冷静地当个“吃瓜群众”,静待事情发展。因为,过分投入、先入为主,容易成为他人的棋子;强加意义,强上价值,会阻碍我们靠近真相。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