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揍娃的后果竟然这么严重_孩子到底能不能打?这个答案出乎意料

2024-04-30 22:37
来源:网络

今天给各位分享揍娃的后果竟然这么严重_孩子到底能不能打?这个答案出乎意料,其中也会对大家所疑惑的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多特软件站哦,现在开始吧!

揍娃的后果竟然这么严重_孩子到底能不能打?这个答案出乎意料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这个答案出乎意料

科普中国消息称,对待孩子,不必过于严厉,只需适当地教训一下……这孩子让我真是生气至极,总会忍不住要教训一番……有些育儿公众号建议,适度的身体惩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过去,“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度成为普遍的育儿观念,后来大家又逐渐推崇“打孩子是犯罪”。如今,则又流行起了“理性体罚有益教育”的观点……对于诸如“是否应该体罚”、“如何体罚”、“多久体罚一次”以及“体罚会产生何种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家长们感到困扰不已,教育专家深感头痛,研究学者之间也存在诸多争议和分歧。

然而,本文作者想要强调的是,理性体罚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提升自我控制力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才是关键所在。如今正值4月30日,据说这一天被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为何不应体罚孩子,以及一旦不慎体罚了孩子,应如何进行补救。

有些人,包括部分家长和教育专家,可能认为体罚是出于对孩子的责任感和关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少走弯路,远离错误的道路。他们认为,只要体罚并非出自愤怒和情绪宣泄,而是出于教育和指导目的,并且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执行,那么就没有大碍。然而,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

首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显示,在预防儿童行为问题方面,体罚并无明显成效,甚至不会带来任何积极效果。其次,我们要深入思考,有多少家长在情绪平稳、理智清醒的时候,会选择采用“体罚”这一下策呢?难道是因为觉得打孩子有趣,或是喜欢听到孩子的哭声吗?实际上,哪一次体罚不是因为情绪失控、怒火中烧导致的呢?

虽然体罚并不等同于家庭暴力,前者的目的在于引导、教育和承担责任,而后者源自无理由的发泄、无法控制的发泄和愈发严重的发泄。但在对儿童大脑产生的负面影响方面,两者实际相差不大。哈佛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即使是家长眼中的轻微体罚,比如“打屁股”,都会在孩子的脑部引起类似于遭受严重虐待时的相似反应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冷静的体罚还是情绪失控的殴打,本质上都是对孩子的伤害。就如同柔软的头发也可能扎伤手指,薄薄的纸片也可能割破皮肤,任何形式的体罚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无法逆转的心理创伤。家长应当尽量避免体罚。

无法控制情绪,想要动手时该怎么做?

要摆脱体罚这种教育手段,我们需要事先准备好一些简单且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此一来,在愤怒即将爆发、理智近乎丧失的冲突情境中,我们就不会感到无助和无奈,更不会把“体罚孩子”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1. 设置警告信号

在情绪失控、冲动发作之前,预先设定的警告信号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理智,避免过度反应。这种信号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声音、一个显著的动作,或者一个特定的视觉提示。例如,将常用的体罚工具锁进柜子,并贴上“体罚损害智力、记忆力、学习成绩”的警示语,以此提醒人们注意体罚的后果。

另外,还可以与孩子协商设立保护性的话语。当孩子察觉到我们的情绪激动时,让他们大声提醒:“爸爸妈妈,我觉得你们现在很生气,我们可以先冷静下来再谈吗?”或者“我知道我做错了,但请不要用打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可以一起找到更好的办法。”这样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出口,也为家长赢得了缓冲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行事。

2. 暂停并暂时离开

当你因为孩子而情绪激动,即使警告信号也无法抑制失控时,明智的做法是暂时放下一切,立即离开现场,为自己创造一个冷静下来的空间,以便以更为平和、理性且富有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暂停并暂时离开的时间可以是5分钟,也可以是5小时,但最终一定要回到孩子身边,共同面对问题。如果你在离开之前还能保持一丝理智,不妨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我需要先离开冷静一下,稍后再谈这个问题!”

如果你只能坚持离开的决心,不妨提前和孩子达成共识并打预防针:“如果我生气时突然离开,并不是不要你,也不是不爱你,我只是需要出去冷静一下,我会回来的,然后和你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约定和安排,可以使孩子理解你的行为,减轻他们的不安感(比如避免孩子误以为你是去寻找惩罚工具了……)

记住,暂时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归,以最佳状态面对孩子和处理问题。

未能控制住情绪,真的打了孩子怎么办?

伤害已经造成,家长沉溺于自责和羞愧之中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在自我惩罚,而未勇于承担后果。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同时也刺痛了自己,形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1. 真诚道歉总是第一步

正如孩子犯错后需要承担责任,通过向对方道歉和弥补过错一样,当家长没能控制住自己体罚了孩子,首先要做的便是真诚道歉,尽可能降低伤害程度。研究表明,家长的道歉能够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悲伤等,同时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此外,父母的道歉行为在建立和维护亲子间的安全依恋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父母通过道歉表现出共情和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这种表达不仅传达了他们的内疚感,还进一步加深了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

2. 弥补过失并非过度讨好

家长在深感自责时,有时会在痛打孩子之后过度讨好,痛骂之后紧接着又是承诺和奖励。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模式会使孩子感到困惑和不安。

过度的讨好和承诺奖励等方式虽可暂时让孩子忘却痛苦,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过分依赖外部的奖励和认可,从而缺乏内在动力和自信心。

真正的弥补过失,应该是自我反省和修正,找出让自己失去控制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应对。在此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向下箭头技巧”这一简单心理干预技术,深入了解自己不清楚的潜在担忧究竟是什么,发掘最深层的信念,从而识别并挑战自己的核心信念。这个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不断地问自己:“这意味着什么呢?”然后再逐一反驳并突破。

举例来说:

提问:“孩子打了人,我非常生气,那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回答:“这意味着他尚未学会尊重他人,也没有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提问:“如果孩子没有学会尊重他人和解决问题,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回答:“这意味着我没有教育好孩子,我没有履行好作为家长的责任。”

提问:“我没有履行好家长的责任,这意味着什么呢?”

回答:“这意味着别人会看不起我,我认为自己很失败。”

提问:“我自己有这种想法意味着别人真的会这样看吗?他们这样告诉我了吗?”

回答:“不确定,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点。”

提问:“这意味着我可能正在为虚无缥缈的事情折磨自己吗?”

回答:“看来确实是这样……”

孩子犹如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只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成长空间和养分,便能茁壮成长,展现无限潜能和活力。然而,孩子也如同一棵脆弱易折的小苗,尽管能抵挡风雨,却未必能承受肆意的敲打修剪。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体罚无疑是糟糕之选。

试着用成长型思维对待孩子,给他们试错的空间和机会,静候他们绽放光彩;同样也要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因为为人父母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必追求完美,但也不能落后太多。要有耐心地练习和提升育儿技能,每一次的进步,都将让我们的亲子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有关揍娃的后果竟然这么严重_孩子到底能不能打?这个答案出乎意料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还想更多这方面的信息的小伙伴,记得收藏关注多特软件站!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