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的情况,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根据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这一举措旨在稳定市场预期,并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东方金诚研发部执行总监冯琳分析指出,央行此举是在多次提示风险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后,进一步加大了对债市的调控力度。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也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的压力。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认为,央行停止买入国债释放了较强的严监管信号,预计短期内市场可能面临一轮调整。然而,从长期来看,债市的基本面和政策环境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低利率环境下,机构欠配压力可能在2025年继续存在。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为此,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并根据债券市场情况灵活安排配套措施。2024年7月1日,央行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必要时将在公开市场卖出,以平衡债市供求,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
2024年12月,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央行当月净买入债券面值达3000亿元。此次暂停买入国债,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机构持仓过度集中长久期品种,累积利率风险;另一方面是应对近期人民币汇率承压的问题,避免中美利差倒挂进一步加深。
冯琳表示,从直接影响看,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不排除在此期间仍会卖出长债来调节债市供求关系。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但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债牛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
明明团队指出,稳利率诉求并不等同于推升债市利率趋势上行,利率低位波动可能是理想状态。此外,本次公告只是提及暂停买入操作,并未表示将会卖出,表明央行仍然重视维持流动性充裕的目标。
展望未来,冯琳判断,若政府债券供给放量,长债收益率回升至合理水平,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自发平衡,央行有可能恢复买入国债,继续通过国债净买入操作向市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暂停买入国债或意味着一季度降准概率上升。
明明团队分析,2025年的适度宽松政策基调下,央行对债市利率稳定的关注不等于推升利率。低通胀环境持续推升我国实际利率,刺激信贷需求回暖仍需压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因此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环境同时避免其过快下行可能是理想状态。
考虑到全年赤字规模和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将在3月全国两会公布,届时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两项工具或更多发力,以维持资金面充裕平稳。如果央行在停止买入国债后没有进一步干预利率走势的措施,长债利率和超长债利率可能在阶段性利空出尽后回到波动下行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