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资本市场不断降低融资门槛,一家创业公司三五年内上市,不管是A股、港股还是纳斯达克,除非是精神病院、佛门、墓地概念外,一般都会平淡无奇,甚至有的“独角兽”公司都是默默无闻。
雷军带领的小米公司在香港IPO,却引发了广泛的刷屏,质疑和争议声不断。一方面,过于“完美”的招股书,过高的资本估值被指泡沫;另一方面,雷军商业帝国的版图及其讲述的商业神话故事,也让媒体云里雾里。
大IP雷军,互联网+,智能终端,新零售,电商,物联网,互联网生态,情怀……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化标签,能否让雷军稳坐“全球首富”宝座,能否让更多投资者成功套现成为“二环房东”而不至于成为高位站岗的接盘侠、韭菜,值得观察。
小米招股书引发媒体三大争议
争议最大是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小米招股书显示,目前小米营收来自4个业务板块,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及其他。
2017年小米收入中手机业务收入805亿元,占据70.3%,互联网服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以及其它合计不到30%,其中互联网服务收入仅有98.9亿元,份额8.6%。
尽管雷军一再声称,小米不是单纯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但是,智能手机和其他硬件产品收入占比超过90%,不会说谎的数据告诉人们,如今小米仍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硬件公司。
小米到底是创新驱动还是营销驱动?
小米计划将IPO募集资金30%用于研发及开发智能手机、电视等核心产品;30%用于扩大投资及强化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30%用于全球扩展;10%用作一般营运用途。
作为一家业务偏重硬件的公司,小米到底“为发烧而生”还是为互联网营销而生?
雷军在公开信《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中说,2010年4月成立小米时,8个联合创始人中,6人是工程师,另外2人是设计师,都是消费电子设备狂热的“发烧友”。
从字面上看,小米非常重视研发。然而,招股书显示,2017年小米营销费52.3亿,近两倍于研发费用。
招股书显示,小米销售及推广开支由2016年30亿元增加73.1%至2017年52亿元,这部分增加主要是宣传及广告开支和销售、推广人员薪金及福利增加。
而自媒体人秋源俊二文章称,在2015~2017年之间,小米研发费用支出从15亿元增加到32亿元;而对应研究人员从2292人增加到5247人,实际员工平均薪水是下降的。
从2010年创立到2014年全球第一,小米手机的主要销售区域都是在国内市场以及印度、东南亚等地区,而无法进入欧美市场。随后,引入高通中国区总裁王翔,并且收购了一些专利,但专利诉讼案的警报一直都没有解除。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撰文称,除去爱立信和酷派外,目前小米还有多件至关重要的专利纠纷尚未了结,但未在招股说明书予以风险提示。
今天的小米,进入了多个产业领域: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小米电动车,小米路由器,小米智能家庭,物联网,电话卡,由于没有小米加工厂,小米更像一个面面俱到的家电零售商。网上流行什么,公司就卖什么。
小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是互联网营销的需要。
雷军有没有说谎?
雷军承诺5年内不上市的小米为何现在要变卦?与华为承诺永久不上市不同,小米还是审时度势的。在奇虎360回归A股之后,有消息称,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和网易,有望最先以CDR形式回归A股。
小米不仅将成为港交所新规实施后首家按照“同股不同权”规则申请IPO的企业,也有望通过港股曲线CDR回归A股。
另外,雷军在IPO期间特意拜访了香港商界名流李嘉诚,与前全球首富比肩,寓意深刻。
在2016年小米智能终端陷入低谷之时,雷军表示5年内不会上市。当时有人推测,可能会到2025年上市。
而现在突然IPO,除了全球智能终端市场开始从巅峰滑落、进入发展拐点,小米终端贡献估值历史最高但同步走向下行这一原因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有媒体说雷军“撒谎”,这是不科学的,至少没有真正看懂雷军审时度势的商业头脑和资本运作能力。
可以这么说,2018年的小米为1000名员工二环内买房而生,为CDR回归A股而生,最终也是为收割“韭菜”而生。
招股书到底有哪些数据泡沫?
几年来,小米公司估值区间从2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跨度较大,争议较多。
从2011年10亿美元估值到2017年年底1000亿美元。北京青年报报道称,保荐人、投行、潜在投资人普遍接受当前估值至少在700亿美元。而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洪灏表示,这个估值高过很多同类型的公司。
有分析指出,如果按照硬件公司估值,海信市盈率为7.72倍、海尔市盈率为13.63倍、TCL的市盈率为15.35倍,即使净利润200亿元,利润率10%以上的格力+电器,市盈率也只有12.14倍。
而作为互联网公司的腾讯,市盈率为42.24倍、阿里巴巴市盈率为46.7倍、百度市盈率低一些为24.75倍,都要高于硬件公司的市盈率。
招股书显示,2017年,小米营业收入为1146.25亿元,净利润巨亏493亿元,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才54亿元,如何能够支撑起700亿美元估值?
如果采用同类型公司作为参照,BAT三巨头百度的市值才880亿美金,互联网后起之秀美团、滴滴、头条估值都没有超过500亿美元。作为一家硬件公司,估值700亿美元确实高得有些离谱。
(图片来源:创业邦)
当然,市盈率仅是一个参考,小米未来增长潜力也是一个为高估值背书的重要指标,那我们就来逐一分析雷军独创的小米“铁人三项”商业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看看其能否支撑如此高的估值。
硬件领域,以核心业务智能手机来看,尽管在2016年销量滑铁卢之后,业绩有所回升,但是,8年来,小米只做性价比高的中低端手机,在2017年,小米手机销量9141万部,平均售价仅881.3元。
更令人伤神是,占据营收70%的核心业务智能手机,小米在中国市场已然被后来者荣耀超越,而在其增长速度最快的印度市场,2018年一季度三分之一销量贡献来自起步发售价不足600元人民币的红米5A,这一用低价ODM机冲量的做法不仅无法培养品牌忠诚度,也让小米极有可能重蹈其在国内被消费升级的用户抛弃的覆辙。
新零售方面,由于过度追求互联网营销,线下渠道监管缺失已经让小米付出沉重代价,除了品牌受到山寨店的影响外,线下售后服务一直是软肋。且其线下重资产投入的小米之家的做法,与雷军定位的小米互联网企业模式背道而驰,进一步增加小米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服务领域,根据招股书数据,近三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9%、9.6%、8.6%,不仅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收入,占比反倒是还有所下降。
当然,小米也在招股书中提出了预警:未来可能无法赚取利润,并且预计日后成本及开支金额会增加,小米强调,假如不能维持或提高经营利润率,日后可能持续亏损。
雷军的“柔情”韭菜们永远不懂
从小米打出“为发烧而生”“、性价比”等概念的那一刻起,雷军注定会成为一个传奇。有报道称,在小米,雷军第一定位不是CEO,而是首席产品经理。
但是,与宣传口径中“雷军80%时间用来参加各种产品层面讨论会”所不同的是,米粉只看到雷军不断在社交平台推销产品,秀小米手机,与董阿姨对赌,贪婪地观望周鸿祎的睡姿……
不得不承认,在老一代TMT大佬中,雷军是最懂互联网营销的大V。金山时代的雷军更是媒体人最喜欢的大佬,有时候一周要开数次发布会,并且与媒体记者零距离,吃水果,聊产品,畅想人生。
小米诞生初期,雷军通过互联网互动平台,很好地实现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粉丝经济,成为互联网时代创业的楷模,打破了传统手机厂商成本高,周期长的藩篱,缩短了研发者与用户的距离。
不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大佬通过收购或自办媒体平台发声,雷军和小米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免费传播,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据说最近在武汉大学发布会上几度哽咽,甚至晒出学生时代的青涩照,通过捐款母校,获得点赞无数。
CEO、产品经理、网红大V、投资人、首富……伴随雷军身上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标签,小米的业务形态也呈现出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人们忘记了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雷军的本职究竟是做什么的。
如今的雷军,我辈确实难以读懂。或许,我们把雷军“所有努力”归结为“为了上市”,是有失中肯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面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衰退和越演越烈的行业洗牌,如果不赶快上市变现,小米“低工资+期权”的员工福利又将如何在覆巢之下兑现呢?
(风险提示:本人是雷军同学忠实媒体人粉丝,看着小米长大的。评论仅一家之言,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