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缘何在此时突然对中国曜、中国联通“动刀”?
事实上,民间早已有对上述两家公司涉嫌垄断的争议。但是自《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以来,包括上述两家央企在内的众多央企却从未遭遇过反垄断调查。外界也认为,央企因其特殊的身份享受着特权。
那么,发改委对两家公司实施反垄断调查,这是否释放出一种国企改革破冰的信号?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昨天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过去几年,国企改革已经陷入停滞,在本届政府任期之内也不会有什么转机。”
如果这并非国企改革的信号,又意味着什么?“《反垄断法》施行3年来,重要的案件的确不多。这次发改委对两大电信公司发起反垄断调查,意义很大。在《反垄断法》面前,所有企业一律平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汉洪昨天告诉本报。
因此,不仅是电信,石油、煤炭、化肥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行业,同样存在央企或国企涉嫌垄断的情况,且饱受争议。
以石油行业为例,外界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涉嫌垄断的讨论从未间断过。“涨价容易降价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最近一次油价下调之后,成品油断供现象非常明显。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年会上,许多地区的民营石油企业均表示目前柴油进货困难。
这还表现在天然气价改上。气改难以推进就被指责为三大油企操控。虽然上下游企业一直呼吁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但各方利益诉求明显不同。天然气价改定价草案被指责均为石油公司所推动,目的是巩固或强化其现有的天然气垄断地位。
煤炭行业也同样如此。经过最近几年的大规模兼并重组和关停小煤窑,国有企业在煤炭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大幅提高且高度集中。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发改委对煤炭企业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过去几年,煤炭价格大幅飙升,在一年一度的煤炭订货会上,发改委要求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签署合同,煤炭企业必须执行合同煤价,但是执行者寥寥,因为市场煤的价格远高于合同煤。
煤炭等能源价格的连续上涨,让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能源成本不断攀升,很快传导至下游直至终端用户,给国内物价造成巨大压力。
化肥行业也不例外。中化集团等企业与国际钾肥供应商签订下半年钾肥进口合同,合同价为470美元/吨,较上半年涨幅为17.5%。这被外界指责为涉嫌垄断,推高了化肥价格,进而传导至农产品价格。
吴汉洪告诉本报,最近几年民间反映央企在一些行业所占市场份额大的呼声很高,认为可能涉嫌垄断,不过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垄断,并非由其规模和市场份额决定,而是由其行为所决定。
“《反垄断法》明确规定了4种行为将构成垄断。”吴汉洪表示,这4种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他认为,国家此次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反垄断调查,更大的意义在于向外界表明,要求企业的经营行为不要违反《反垄断法》,在法律面前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