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著名翻译家、学者童道明先生去世 享年82岁

2019-06-27 19:41 来源:互联网
  今日上午9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及俄罗斯文学翻译家童道明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2岁。

  童道明是江苏省江阴县杨舍镇(今张家港)人。1959年他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读书时,被要求写作题为《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的论文。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篇很难写的论文,但他还是迎难而上,因为在当时,能够在外国人怀疑的目光下出色完成学业往往被认为是为祖国争光。论文讲评会开过以后,指导教师拉克申留住他说:“童,我给你论文打‘优秀’,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我希望你今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

  这是一句“金子般的赠言”。童道明听了老师的话,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方向——研究契诃夫和戏剧。因病辍学归国以后,他凭借一篇发表于在《文汇报》上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文章,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在此后的学术生涯中,他翻译了很多契诃夫的剧本、小说、信札,包括《梅耶荷德谈话录》《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把契诃夫给予我的感动,通过我的写作与译作传递给别人,使其他人也有了走近契诃夫的兴趣,这也是我的一大人生快事,”童道明说。每当有陌生的年轻人对他说“童老师,我喜欢契诃夫”,他的心里就特别高兴。

  1972年,从干校回京之后,童道明在当时的北京图书馆读了五年书,涉猎各种俄文戏剧书籍,他把北图称作是“我的大学”。1979年在《外国戏剧》上发表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非谈》一文,就是他五年苦读的成果之一。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话剧创新思维非常活跃的年代,童道明写作了一系列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等俄罗斯戏剧家和戏剧文学的论文,也创作了很多关于国内话剧的剧评和散文。59岁那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惜别樱桃园》问世,后来又有《潘家园随笔》和《一只大雁飞过去了》两本散文集出版。

著名翻译家、学者童道明先生去世 享年82岁

  《潘家园随笔》《一只大雁飞过去了》

  童道明的戏剧创作是在晚年开始的,他借用契诃夫的话形容自己那时的精神状态,“生命的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了。”当时,他看到了国内戏剧生态不平衡的状况:过多的笑剧出现在民营剧场里,居然没有一出现代悲剧,而在他看来,悲剧才是最有力量的。为了纪念契诃夫《海鸥》问世百年,59岁的童道明创作了现代悲剧《我是海鸥》。这是他的第一个剧本,收起来不敢给人看,“实在不好意思”;2005年,他写了第二个剧本《塞纳河少女的面模》,致敬前辈冯至;到76岁,他拿下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编剧奖。“写了这些剧本后,我知道了我的使命。”在第八部戏《神圣战争》排演完毕后,童道明对身边的人说,“我以前怕死,现在不怕了。”


  童道明的很多戏都是以低价甚至免费让一些剧院和团体进行排练。他说自己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看到他们排我的戏,我就很开心。”他还成立了“海鸥剧社”,寓意是要像契诃夫的《海鸥》一样,为了戏剧理想而飞翔。“我想要打破一种成见,认为民营剧场里只有搞笑才能生存。我想证明剧场也可以演出严肃的、人文的、有饱满文学趣味的戏剧。”

著名翻译家、学者童道明先生去世 享年82岁

  《阅读契诃夫》《阅读俄罗斯》

  童道明剧本《蓦然回首》的导演任明炀说:“童先生是个苍老的年轻人。”而关于“老”,童道明也有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如果脱离现代生活,无法与青年人交流,他就真的老了。

  去年,童道明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童道明札记”,至今发布了234篇文章。为了学习契诃夫的简洁,他要求自己每篇文章“一定要简短,不超过400字,一个一个点,不能超”。在今年4月13日他生前发布的最后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童道明回忆了自己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因《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受到导师赏识而发生转折的人生。2015年3月,在契诃夫书信集《可爱的契诃夫》首发式上,他自问:“如果没有1959年与契诃夫的相遇,我童道明今天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说,“我的生命之光会暗淡许多。”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rjfawu@163.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