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复旦大学 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走上讲台,开设了一门新通识课程,叫“似是而非”,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伪科学”。选课人数超过1000,站着听课的学生每周都有。
什么是“似是而非”课?走进教学团队,记者从课程发起者、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楼红卫这里获得了一份讲课内容目录。计算机系陈翌佳讲授“比特币——技术革新还是庞氏骗局”,物理系盛卫东讲授“科幻小说是伪科学吗”“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手机辐射有危害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讲授“汉字是象形文字吗”“上古大一统世系可信吗”……楼红卫自己则讲授“用简单数学发现谬误”。
在复旦大学,这12位授课教师几乎都是各个学科的“中坚力量”,而他们讲授的每个主题,都是乍看上去颇有争议的问题。
楼红卫说,之所以要开设“似是而非”课,是老师们发现:很多在专业人士眼中显而易见的谬误,只要跨一个专业,有时候连学者也搞不清楚;大学校园内,很多看上去很有知识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科学的错误理解。去年7月,楼红卫和同事交流时谈到这个话题,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科学的谬误应该终结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的学生未来走上社会时,不仅应该具备用科学和逻辑的眼光分辨身边世界的能力,也应该对这个世界产生更积极的影响,而不是仍然带着对科学谬误的深深认同。”
其实,在发起者楼红卫和其他教授心里,这门名字听上去不知所云的课程,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惊世骇俗”的名称,那就是“抵制狗屎”课程。据悉,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已经开设了一门“大数据时代抵制狗屁课程”。其中,“狗屁”指的是那些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语言、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其他呈现方式,它们的目的是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让人难以抗拒。
粗俗课名之下,是严肃的课程设置。教师们希望从统计学和逻辑的角度,分析那些用大数据和算法等掩饰的“狗屁”的生态环境及传播渠道,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受众进行驳斥,并用容易理解、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来传播真正的科学。
“这也正是我们想做的!”楼红卫说,他在朋友圈转发了自己的设想,很快就有志同道合的学者加入。在复旦大学的这支教学团队看来,也许他们并不能完全达成课程目标,但可以让越来越多学生具备真正的科学精神,并且影响身边人。“当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也许未来的谣言和错误的争议就不会那么多了!”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