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欢迎!嫦娥五号回家了! 嫦娥五号着陆瞬间现场画面曝光

2020-12-17 09:11 来源:网络

  23天前,我们仰望夜空,你拖着长长的尾焰越飞越高,在欢呼声中划过天际,直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今天,我们又一次抬头,如流星般璀璨的你点亮夜空,稳稳地投入家的怀抱。

  辛苦了,嫦娥“五妹”,欢迎回家!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太空之旅。这是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

  嫦娥“五妹”,你何其幸运,成为嫦娥家族里首个能“回家”的探测器,实现了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又一次跨越。未来,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还将走得更远。

欢迎!嫦娥五号回家了! 嫦娥五号着陆瞬间现场画面曝光

  图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来源/东方IC

  1克与2千克

  第一个故事,很励志。故事的开头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主角并不是我们。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这样描述自己的所见:走在月球表面上,犹如走在一个布满沙土的运动场上,四周有泛光灯的照耀。

  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成功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带回了总计约381.7千克的月壤和月岩样品。几乎在同一时期,苏联的月球16号、20号和24号无人探测器共取回了约326克月壤和岩心样本。

  通过跟踪国外登月成果,翻译、总结这些资料后形成教材,我国对月球的研究蹒跚起步。1978年,为推动中美尽快建交,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到访中国。为表诚意,布热津斯基随身携带了一份特殊的礼物——1克重的月岩标本。这1克来自月球的“礼物”太过珍贵,中国科学家将其一分为二,一半收藏、一半研究。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回忆,当时组织了全国的相关专家先开展非破坏性研究,然后是破坏性研究。科学家们破解了其化学成分、同位素、矿物质、采集地点之谜,靠着0.5克标本,发表了14篇研究文章,研究结果让美国人信服。而剩下的0.5克,被收藏在了北京天文馆。科学家们希望“让大家都看见”。这半克月岩也成为北京天文馆的“镇馆之宝”,历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欢迎!嫦娥五号回家了! 嫦娥五号着陆瞬间现场画面曝光


  图说: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 来源/国家航天局

  来自另一颗星球的岩石和土壤,蕴含着远古的信息。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传播专家庞之浩说,通过研究月壤,能进一步了解月球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也可以为了解太阳活动等提供新的信息,这将帮助中国人在月球研究领域为全球作出贡献。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埃里克·贾文也曾撰文表示,来自月球的样品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等问题的认知。

  故事发展到2020年,主角换成了中国。嫦娥“五妹”稳稳着陆在月球正面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尚未有人类探测器造访过。这里存在大约13亿至20亿年前的玄武岩,获得这些玄武岩的同位素年龄,将有助于推进对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的认识。通过钻取和表取,嫦娥“五妹”为我们带回了2千克的月球“土特产”,也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从月球取回样本的国家。

  从1克到2千克,一晃就是42年。我们探索星辰大海的脚步,越迈越坚实!

欢迎!嫦娥五号回家了! 嫦娥五号着陆瞬间现场画面曝光

  图说:12月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人员在监测嫦娥五号探测器工作状态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下同)

  75岁和30.9岁

  第二个故事,有关传承。12月1日23时,无数人早已进入梦乡,而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飞控大厅,很多双眼睛紧紧盯着大屏幕。当看到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非常激动,他为嫦娥“五妹”的表现打了100分。叶培建今年75岁了,但年龄并不妨碍他在嫦娥“五妹”月球之行的20多天里日夜陪伴、密切关注。叶培建说,我国无人探月起步较晚,设计嫦娥五号的时候,就考虑要将水平提得高一些,也要为今后的载人登月奠定基础、摸索技术。

  从2004年探月工程立项开始,叶培建就参与其中,他是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主心骨”。研制嫦娥“大姐”时经费有限,叶培建带领团队,把一块钱掰成三块花,精打细算地铺就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的奔月之路。嫦娥“四姐”落在哪?有人认为稳妥起见还应该落在月球正面,叶培建则极力主张到月球背面去……“人类在地球、太阳系都是很渺小的,不走出去,我们注定难以为继。月球是全人类的,但谁开发谁利用,我们今天不去,以后可能想去都难。”他的声音坚定有力。


欢迎!嫦娥五号回家了! 嫦娥五号着陆瞬间现场画面曝光

  图说:12月3日,航天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测嫦娥五号上升器工作情况

  叶培建说,中国航天的未来是可以寄托给年轻人的。今后的空间站建设、火星和小行星探测,都要靠年轻一代。那么在这次嫦娥五号任务中,年轻人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曾多次担任01指挥员的80后青年胡旭东,是嫦娥五号任务整个发射系统的“大管家”,负责协调整个发射任务流程和进程状态控制。胡旭东对待工作,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他常说:“航天人的梦想很近,抬头就能看到;航天人的梦想也很远,需要长久跋涉才能到达。”文昌航天发射场最年轻的女指挥员,是95后姑娘周承钰。到单位的两年半时间里,她一共参加了5次测发任务,可是由于任务需要,她在每次任务中的定岗都不一样:一级连接器配气台、二级连接器配气台、后端工作站、动力箭上、连接器指挥。可每次换岗,周承钰都很快适应下来,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据了解,成功发射嫦娥五号的文昌航天发射场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9岁,他们中博士学历占比3.4%,硕士学历占比32.6%。敢想敢做、锐意进取、拼搏创新是这群青年才俊身上最耀眼的特质。

欢迎!嫦娥五号回家了! 嫦娥五号着陆瞬间现场画面曝光

  图说:12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落月后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模拟图

  16年和无限未来

  月球不发光,是梦想让她有了光。如果要给第三个故事起名字,或许没有比“梦想”更合适的了。这个故事始于2004年,那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计划,在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工程的领导小组便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

  “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是故事的概括。中国重大科研工程往往采用“三步走”战略,从小尺度来看,探月分为“绕落回”三步,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并为下一步奠定基础——

  “绕”月探测是中国探月的第一步。2007年,嫦娥“大姐”成功发射,中国自主研制卫星首次进入月球轨道并拍摄全月球影像图。“落”月探测则是第二步,2010年,嫦娥“二姐”成功发射,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嫦娥“三姐”在2013年造访“广寒宫”,实现了月球软着陆,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嫦娥“四姐”则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揭开了月球背面神秘面纱。三步走最后一步“回”的重任,就交到了嫦娥“五妹”的手里,她也不负众望,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绕”到“回”,中国探月旅程已经走了16年,而嫦娥五号“回”的完成,并没有为故事画上句号。未来一系列航天任务,包括对火星、小行星的采样返回,以及载人登月,都将用上源自嫦娥五号任务的技术。

  从更大视角来看,月球探测也有“三步走”:探、登、驻,即无人探测、载人登月、短期驻扎(建立月球基地)。“绕落回”三小步的最后一步的完成,也标志着“探登驻”三大步的第一阶段收官。

  月球是富饶“矿场”,也是理想的“太空补给站”,近年来也再次成为深空探测的热土。不仅中国在月球探测中屡次实现突破,美国和俄罗斯也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计划,欧洲一直为建设月球村奔走,寻求支持与合作……根据各国发布的计划,2030年之前,多国都希望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并谋划建设永久的科研基地。

  中国科学家们说,600年前,我们曾错过了海洋;今天,我们不会再错过太空了。国家航天局透露,后续中国将陆续实施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任务,同时还规划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着陆月球南极,进行一次对月球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

  嫦娥“五妹”回家了,而作为中国火星探测的先行者,天问一号离“家”已超过1亿公里了。正如欧阳自远院士所说,除了月球以外,中国还有能力飞得更远,我们要向太阳系的星辰大海进军!

  回顾嫦娥五号太空之旅

  嫦娥五号探测器于11月24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实施2次轨道修正、2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圆轨道。

  此后,探测器经历组合体分离、环月降轨及动力下降,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于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

  12月3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于6日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此后按计划分离并受控落月。

  12月12日至16日,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2次轨道修正后,返回器于12月17日与轨道器分离并重返地球。

  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关键字: 嫦娥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