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许许多多肝胆外科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偶像。
他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师从中国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他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他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
97岁高龄才退休的他,走过了75年的从医之路,把16000多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吴孟超的生平简介: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闽清,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创始人和开拓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17606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吴孟超星”。2021年5月22日,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病逝,享年99岁。
还记得曾经有一部以他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上映时,制片方邀请吴孟超题写片名,这位老人并没有选择之前准备好的大词,而是写下了四个简单且充满力量的字——“我是医生。”
攻克肝胆外科禁区
1922年的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一个小山村。因家境贫寒,5岁时便和父母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深受救国思想的影响,吴孟超决心回国到一线作战。于是1939年,17岁的吴孟超离开父母,只身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孟超最终选择了从医,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医治受伤的同胞。1949年,吴孟超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如愿成为了一名外科军医。
当时吴孟超的老师是著名的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也正是在裘法祖的引导下,吴孟超走上了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肝胆研究之路。
“一天,裘教授对我说,我国是个肝病大国,但肝胆外科比较薄弱,你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也正是听了裘教授的话,我才决定向肝胆外科进军,一直干到今天。”吴孟超曾回忆到。
中国一直是肝炎、肝癌的高发地区,而在那个年代,肝脏手术更是被视为生命禁区,成功率几乎为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
“卧薪尝胆,勇闯禁区”是吴孟超的座右铭,面对肝脏外科的“禁区”,吴孟超只能自己摸索,慢慢通过临床研究积累经验。1959年,吴孟超灌注出了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
1960年,他又发明了五叶四段理论和“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并成功主刀了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打破了肝胆的“禁区”。
但吴孟超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一名“开刀匠”,他表示,自己开了一辈子刀,但开一刀只能延长一个病人的生命,还挡不住有人继续患上肝癌,这对每年新发几十万肝癌患者的中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最终解决肝癌难题,必须靠基础研究,找出其发病机理,找出肝炎向肝癌转化的根本原因,能够在早期预测、早期诊断和预防上做好文章,进而一举解决困扰世界的肝癌问题。
为此,1976年,吴孟超带领他的学生在上海开展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摸索出肝癌早期诊断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吴孟超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研究实验室,为肝胆外科的基础研究积蓄能量。之后2009年,国家又批准了在上海建立由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在吴孟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肝癌手术的成功率由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15%提高至98.5%,肝癌切除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已经接近50%。
“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今天,我们走的是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肝脏外科发展道路——那就是把握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依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坚持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在借鉴西方技术理念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挑战,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吴孟超说道。
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吴孟超有一双特别的手,保养得当,柔软温暖而又灵巧有力。但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他的右手食指指尖是微微向内弯曲的,这是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留下的职业病。
在2018年央视《朗读者》节目上,吴孟超透露,有时一台手术,他要保持一个姿势,握着手术刀长达10个小时。而在当时,已经96岁的吴孟超依旧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术,并且都是比较复杂的手术。
“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吴孟超表示。
医者仁心,吴孟超的观念深受老师裘法祖的影响,“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上手术台工作的吴孟超是快乐的,而病入膏肓的患者也往往能在吴孟超的门诊获得积极的治疗和安慰。对此,吴孟超常对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他总在想方设法的减缓患者的经济负担。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谈话。医院原本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但吴孟超得知后表示,坚决不能推迟手术。当时的患者是一位60多岁身患重病的农民,对他来说,多住一天院都是负担,吴孟超不想让这种事发生。
同时,得益于高超的医术,吴孟超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和治疗费,总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次手术缝合,他都是用手缝线,“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正如在《朗读者》上,吴孟超说道的:“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吴孟超的得意门生有谁?
1、沈锋
医疗技术中国第一刀,沈院给中国公民医德高尚。
2、杨甲梅
杨甲梅,男,汉族,1952年1月出生,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人,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科、肝脏移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医学会常务理事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杨广顺
杨广顺,男,1952年1月出生,安徽人,198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肝胆外科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于2000年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
现任东方肝胆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胆道二科主任,兼任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普外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任职。
4、周伟平
周伟平,男,1959年9月出生,黑龙江人。1984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科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肝胆胰外科杂志》、《肝脏外科杂志》编委。,作为名人,主要代表性人物有黑龙江籍医学教授、浙江籍艺术评论家等。
5、严以群
严以群,男,1962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外一科主任。国际器官移植协会和澳新器官移植协会会员。擅长肝移植、各种肝叶切除和复杂胆道手术。已累计主刀完成肝胆胰脾手术2000余例。
6、张柏和
博士生导师张柏和,男,1946年8月生,湖南津市市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生医疗系,1981年分别在湖南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和医学科博士学位。
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任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5年任主任医师、教授,1997年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主任。从医31年,在肝胆外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7、程树群
程树群,男,肝胆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为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综合治疗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技术7级,从医20年。专长为肝肿瘤的疑难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有特色。
任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青年委员和《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等多部杂志编委。
8、施乐华
施乐华,男,医学博士,现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肝胆外科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一项,参与国家863项目一项,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承担过军队八五、九五攻关攻关课题项目分题数项。
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全国医药卫生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
9、丛文铭
男,1955年12月出生,山东人。师从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吴孟超院士,于1990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和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三级。
吴孟超的老师是谁?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著名医学家、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
1936年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结业,1939年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不幸逝世,享年94岁。
裘法祖对晚期血吸虫病和肝炎后肝硬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