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斗七行衍生综艺开录_十进小岗消息关注度非常高,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消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深入了解!
2月1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第七次分红。在这片田野间,人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唤起了记者长达十年的记忆。
四十多年前,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18位农民大胆按下“红手印”,推出了“大包干”,这一伟大的创举在中国的改革史上引发了轰动。
四十多年来,受“红手印”的激励,小岗村的村民们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这段伟大的改革历程,从“40后”到“60后”,再到“70后”、“80后”、“90后”……一代又一代的新华社记者来到小岗村,见证了其发展变迁,感受到了其中的欢乐与忧虑,与小岗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从小岗村近年来的访问经历中精选出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事迹,以此记录下小岗村始终坚持改革的脚步,见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的振兴力量。
握住“红本本”
2015年7月8日,对于很多小岗村村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仪式在小岗村举行。多名村民领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红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有的疑虑与不安全部消除。
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样也是农村土地制度不断改革与深化的历史。
我们在颁奖仪式现场了解到,过去对于承包地的管理主要依据合同,存在着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这导致土地流转和邻里的纠纷时常发生,这让许多农民感到不安,总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自身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安心。
在颁奖仪式现场,村民们紧紧握住手中鲜艳的证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讨论着未来的发展计划。村民周党之拿着新发的“红本本”表示:“现在我知道了自家承包地的具体信息:共有4块承包地,总面积为2.35亩,每块地都有明确的边界,以后如果土地流转出去,我也知道自己拥有的位置,就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试点改革为数亿农民确认了实权,颁发了“铁证”。“三农”专家评论称,如果土地确权登记赋予了农村承包地“户口”,那么颁证则是给承包地发放了“身份证”。这样做不仅稳固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更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2月1日,8位“大包干”带头人在展示领取的2023年度分红红包。图片由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
土地流转“两不亏”
时间来到了2017年夏季。沿着改革大道行走,穿过镌刻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字样的大门,两侧的农田中,庄稼长势良好。村子的道路铺满了柏油,村委所在的友谊大道上人流如织。
临近中午,街道边的“金昌食府”座无虚席,“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正在热情招待客人。
看到我们走进来,74岁的老严放下了手中的活,满脸笑容地说:“你们看看,我这生意做得多好啊!现在家里土地流转出去了,我们可以专心经营农家乐,今年的桌子数量又增加了。”
提到这项改革试点,“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感慨万千:“唯有倾听农民的声音,改革才能充满生机。”他表示,土地确权之后,面积准确、界限分明,农民也就放心了,邻里之间的纷争也就少了许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改革试点为亿万农民确认了实权,颁发了“铁证”。“三农”专家评论称,如果土地确权登记赋予了农村承包地“户口”,那么颁证则是给承包地发放了“身份证”。这样做不仅稳固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更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2月2日,在小岗村的“金昌食府”农家乐,记者姜刚(中)、水金辰(右)采访“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
分红“破天荒”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这一年的大事件层出不穷。春节期间,我们在小岗村采访时偶然遇到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2月9日下午,大包干纪念馆前,锣鼓喧天,气氛热烈。起初我们以为这只是村民们庆祝小年的活动,但抬头一看,墙上的横幅写着“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2017年度分红大会”,台下“大包干”带头人们手持“红本本”,等待分红。
按照村民们的话说,这不是一次新年慰问,而是小岗村给予4288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年终奖金”。
“每人350元,我们一家6口总共分得了2100元。”说到分红,“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虽然不清楚分红的具体来源,但他明白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结果,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这个“红本本”被称为“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股权证”。一些小岗村的村民开玩笑说:“真是翻箱倒柜才找到的,原本觉得这只是一个没什么用的证,没想到竟然是一本创造财富的‘存折’。”
为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6年,小岗村开展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经过一系列程序,小岗村成立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将小岗现有的经营性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作价,持有股份49%,并与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根据股份比例进行分红。2017年,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收益,合作社按照章程向每位股东进行了年度分红。
自2018年以来,这种分红大会已经连续举行了七次,分红金额实现了“六连增”,我们也对此进行了七次报道。
连年分红的背后,是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的同步增长。2023年,小岗村实现了142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4900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2%和5.8%。
怀念“好干部”
改革大道上,“沈浩同志旧居”格外醒目。在报道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选题中,我们第一次深入了解这位已经去世近15年的“时代楷模”。
那次来到小岗村原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曾经居住的地方,我们跟随曾任村委会副主任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老关推开木门,回忆起他们在村里搭档工作的日子。2004年沈浩赴任小岗村时,该村的人均收入仅为2300元,不仅没有村集体收入,反而还负债3万元。
一夜之间解决了温饱问题,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仍未达到富裕。
面对小岗村的困境,来自安徽省财政厅的沈浩并未选择逃避。在他到任的第一个月内,他就走访了全村108户人家。“那真是一场风暴。”关友江感慨道。
在小岗村的采访中,我们多次听到沈浩当年提出的解决方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引进招商发展村级工业。
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了他的诸多特点:他在小岗村居住了六年,家里从未上锁,随时欢迎村民来访;冬天只穿一双村里花5元钱买的旧棉鞋;修路时,他每天都会出现在工地上,和村民们一起搬运水泥、搅拌砂浆,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当年,小岗村的村民们用按下“红手印”的方式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当沈浩任期满时,村民们再次按下“红手印”,请求这位深受爱戴的服务型干部再留三年。
友谊大道的尽头是小岗村逝去的先人和乡亲的墓地。沈浩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邀请进入祖墓的“外乡人”。年前,一群小岗村的村民带着感激的心情来到墓前祭拜。
小岗村原党支部副书记张秀华表示:“为何至今村民们依然怀念他,原因就在于他为大家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好干部,永留人心。”这是我们从这次采访中获得的最深刻的印象。
2024年2月2日,拍摄于友谊大道上的小岗村门楼。
有关北斗七行衍生综艺开录_十进小岗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还想更多这方面的信息的小伙伴,记得收藏关注多特软件站!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