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揭秘比特币挖矿:为何如此耗能?

2024-03-02 06:18 来源:网络

2021年5月28日,比特币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波动,短短一天内,其价值暴跌超过6%,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据媒体报道,比特币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从9000美元到6.4万美元的高价位,再到跌破3万美元的困境。这一变化使得比特币挖矿的能耗问题备受关注。究竟比特币是如何挖矿的?为何其耗能如此巨大呢?让我们跟随本文深入了解一下。

揭秘比特币挖矿:为何如此耗能?

一、什么是虚拟货币?

1.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虚拟货币。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法定货币,虚拟货币并非由官方统一发行,而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使用和交易。比特币是虚拟货币的一种例子,由一位名为“中本聪”的网络人物创立。中本聪设计了一种算法,将交易的具体信息转化为一种特定数据,这是一个256位的二进制数。对于计算机而言,计算这个数字只需花费不到万分之一秒的时间,且计算完成后该数据不可更改。

二、比特币挖矿的工作原理

然而,由于比特币的计算方法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应该以哪个参与者计算的结果为准?因此,“中本聪”设定了一个规则:生成的二进制数的前10位必须全部为0。只有满足这一条件的参与者才能获得50个比特币的奖励,并将该数据添加到整个比特币区块链中。此外,每四年比特币的奖励就会减少一半,到了2018年,每个区块的奖励降至12.5个比特币。

了解到这一点后,您可能会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彩票的游戏,谁能获得符合规则的数字,谁就能成为赢家。每当有新的参与者加入时,他们会获得前人的已计算数据块,并在其后添加一个随机数字。如果有人计算出下一个符合规则的数字,“中本聪”将会把这个数据块添加到整个数据链的末尾,并向计算者发放比特币奖励。然后,以这个新数据块为基础,开始计算下一个数字,依此类推。

三、比特币挖矿中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计算都是随机的,这意味着一次计算失败就需要重新尝试。这是一个纯粹依赖运气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拥有更好的显卡的计算机更容易“中奖”。后来,人们发现单独挖掘比特币不如集体合作,就像联合购买彩票一样,获奖比例取决于每个人的贡献程度。这种集体协作的方式被称为“矿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比特币挖矿,他们的机器也越来越先进,计算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保持每十分钟产生一个获胜者的原则,“中本聪”逐步提高了规则的难度,要求前20位、前30位等均为0。随着比特币的价值上升,人们发现“中奖”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同时挖矿过程中的电力消耗也在不断增加。直到现在,一台“矿机”一个月的电力消耗高达4500万千瓦时。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官方多次批评比特币挖矿浪费电力资源。想象一下,有一群人拥有最高配置的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全天候运行,不断“挖矿”,产生的只是一个数据块。然而,这个数据块的实际作用是什么呢?尽管有些人认为它可以用于储存和保值,但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更像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无形且无法触摸。与此同时,挖矿过程中消耗的电力资源却是真实的。

一个月4500万千瓦时的电力意味着什么呢?根据统计,一个四口之家每月的电费约为100元,夏天开空调的话可能达到200元,最多也不会超过300多元。换句话说,某些数据企业的挖矿活动所消耗的电力,足够这个四口之家用上一万多年!这种电力消耗背后,消耗掉的煤炭数量约为1.5万吨。难怪有人会质疑:“我们在挖‘币’还是在挖‘坑’?”。

四、比特币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您也许会问,中国真的有很多人在“挖矿”吗?事实上,近年来虚拟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潮,许多人都被巨额利润所吸引,纷纷投身于“挖矿”行业,导致显卡、硬盘等电子产品的价格上涨。

由于需要大量电力,“矿工”们都在寻找电费低廉的地方。根据网络数据,由于中国的电力价格相对较低,中国已成为比特币算力的主要分布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等地区。

然而,据币圈人士透露,大多数企业并不会直接承认他们在“挖矿”,而是将其称为“数据中心”,从而逃避监管。这也意味着,虽然这些企业的电力消耗巨大,但实际上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投资者仍然对比特币抱有信心。他们相信比特币具有巨大的潜力,并希望从中获取丰厚的回报。尽管过去几年比特币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现在是否继续投入比特币还需要仔细权衡。

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货币,其前景充满了未知数。无论是比特币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无法准确预测比特币未来的走势。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比特币,充分考虑其风险性,谨慎作出决策。

总的来说,比特币挖矿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其背后的能源消耗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未来,比特币能否克服这些难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