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我们为什么需要公众科普_科普不妨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其中也会对大家所疑惑的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多特软件站哦,现在开始吧!
在W·C·丹皮尔的《科学史》一书中提到:“科学解释本质上常常是运用人们心灵中已知的现象去阐明新现象。”科普工作同样如此,我们的任务是将公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知识用于解析那些他们可能陌生的概念。换句话说,科普应始于受众已有的知识基础。
然而,有些投身科普事业的科学家可能会觉得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认为科学讨论应当开门见山,直指核心。但这其实存在问题,因为如果没有在开始前确认共识,或者不清楚目标听众的知识水平与层次,就很难取得预期成效。有时你讲解的内容可能是听众完全不懂或毫不关心的,轻则耽误双方时间,重则如同“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因此,在正式启动科普活动之前,参与者之间需达成共识,找到共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与沟通,实际上这也正是为了后期交流能产生共鸣。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科学已经悄然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种方式往往不易被公众察觉。他们享用科技产品,却往往对其背后的科学技术原理一无所知。于是,科学在某些“消费者”眼中似乎仍存在一定距离,这种距离更多是心理或认知上的,而非实际空间上的。此外,那些能得到公众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往往能赢得他们的支持,所以从公众理解的角度去探讨和传播科学至关重要,但前提是让他们先了解科学。为此,我们需要从公众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入手。
这让我回忆起两年前的一次直播活动中,我作为连线嘉宾向毕导(毕啸天)提出一个问题,他在回答时指出,科学需要讲述故事,并且他们的做法是从贴近生活的话题入手,然后逐步深化,最终揭示科学的本质和方法。这是一个生动展现科普可以从受众身边事物起步的成功范例。
为何我们强调科普应从公众的生活实例开始?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方面:首先,对于非科学从业人士而言,毕业后他们鲜有机会系统接收科学资讯,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及柴米油盐等问题上。因此,从他们关心的问题入手,有利于科普工作的广泛传播。其次,公众身边的事务常常蕴含丰富的科学元素,但他们对此并未深入了解,从这些寻常之处出发,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科学。
尽管我们认识到科普应从公众的日常生活着手,但理论和实践仍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让科普工作者具备这一认识并持续贯彻实施并非易事,许多人依然习惯一开始就直切主题,他们或许并不习惯从生活实例引入,甚至有人担忧这样做会让科学显得低端。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倡导在信任直观感受的同时尊重理性,保持距离的同时不失亲切感。
当今时代,科学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受到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从而使得科学文化不仅仅是科学界的专属文化,而是成为广受公众接纳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塑造社会精神风貌的重要元素。“这意味着理性在社会思维中的地位,即民众面对突发变化的冷静应对,对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看似合理的结论的审慎反思。”而这样的普及和建构不可能靠生硬灌输或强行管理实现,而是需要借助日常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于是,公众身边的事务便成为了普及科学、构建科学文化的有效“媒介”。当下,让所有人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还存在困难,但科研人员作为社会成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通常比非专业人士更为深刻,因此,从“接地气”的角度来看,科普工作从受众熟知的事物做起更容易取得实效。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公众科普_科普不妨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小伙伴了解情况!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