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早期中国的雷达工业 从1945到1949

2023-03-07 19:53 来源:网络

早期中国的雷达产业几乎是空白的。

造不了雷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在二战期间发展迅速。 旧中国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尖端技术空白,雷达也不例外。

抗战时期,面对日本鬼子的空袭,对空警戒全靠岗哨、防空监视区-监视队-监视哨,彼此电话联系通报空情,但防空高炮全靠目视/光学瞄准,效率极低。

雷达在二战中被视为尖端秘密武器,能接近原子弹、无线电设备炸毁制导,像导弹一样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只有极少数中国人能接触到西方国家的雷达实物,不让中国留学生学习。 国民政府于1945年斥巨资聘请束星北等人开展雷达研制,该雷达在3米波段工作,经过一年的研制,实际探测距离还不到设计指标的十分之一,研制滞后,不能说成功了。 后束星北回到浙大,但谢立惠拒绝加入某反动组织被迫离开,无法研制出第一批雷达。

捡破烂抗战胜利,使甲午战争时期割让的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也给中国的雷达工业带来了契机。 由于日军在台湾长期经营,留下了近100台雷达。 其中包括预警雷达、炮击雷达、机载雷达、无线电高度计等。

这些雷达是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在东南亚截获英美雷达后的日本仿制品,性能稍落后于战争中后期的西方雷达,但对旧中国来说,这些战利品成了供不应求的宝物。 于是国民政府组织人手前往台湾接收这些日军雷达。 接收雷达的人中有一位叫黄玉珩的重要学者。 日军投降时没有摧毁雷达,但销毁了大量雷达相关资料,防止中国掌握相关技术。 于是,黄玉也要求日军俘虏根据记忆重写雷达说明和操作手册,相当大地恢复被销毁的资料。 随后,中方接收团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懂技术,盲目制定接收计划,包括拆除和运送经过精心调试的不可移动雷达,造成相当一部分雷达在运送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坏。

日本投降后留下的雷达,能推测型号吗

说是火控雷达可能还不相信^_^

还有一个必须说的小故事。 日军俘虏回国时,黄玉也向国民政府提交了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报告书。 其内容一字一句千钧:扣留一部分日军雷达技术人员,参与发展中国自己的雷达工业!这个提案与当年美苏战后疯狂发展德国科学家的策略不一致,无奈国民政府愚蠢至极,提出如此重量级的提案后,如石沉大海中国的

黄玉珩回到中央大学后也开始整理日军雷达资料和欧美雷达文献,1948年出版了《雷达》这本书。 同年,著名电子学家毕德显与一流学者合作,利用《科学世界》杂志出版了雷达专刊。 这两本中文著作成为雷达进入国民视野的第一部文献。

同时,旧中国利用剩余物资从美国购买旧雷达,最终结束了雷达不可用的历史。 都是战争的遗留物,虽然不先进,但都是题外话。 此时,东北老航校刚刚开始,襁褓中的人民空军暂时无法发动空袭,这些雷达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挑战

这些雷达列装,难免出现破损故障,一旦损坏需要维护修理,组织成立了南京和台湾两个雷达修理站。

位于题外话南京的雷达修理所大部分保留在1949年中。 成为新中国雷达工业的孵化器。 几十年的风雨过后,这个维修站早已今非昔比,沧海桑田。 即使现在,这个维修站仍在南京。 只是,没有修理外国的二手货。 而且,它有14个很大的名字。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