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专业不对口大学白读了,找一份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书就白读了?

2023-03-15 18:43 来源:网络

大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现象,这几年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年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 对此,有专家认为,这反映出对高等教育工作实践的需求反应迟钝。 应该说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对“学习没用”也要辩证看待,不能只凭专业和工作的关联度来判断教育质量,不能认为就业时专业不合,大学就白上了。

高等教育确实是专业教育,但也是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延续某种“专业”,而是培养人。学生在高等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能力的培养。 因为不经过某个专业领域的学习和钻研,就很难毫无理由地获得一种能力。 相反,能力还必须表现为处理专业问题的水平。 因此,专业和能力之间不能轻易划等号。 更重要的是,能力不受专家的束缚。 相反,在某个专业领域获得的能力往往可以“转移”“扩散”到其他专业领域。 俗话说摸东西要认路,就是说这个。

学生离开大学开始职业生涯时,面临的是双向选择。 在选择的天平中,专业当然是砝码,但能力是更重要的砝码。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有专业的考虑,但从更重视应聘者能力的职场新人的角度来看,可能也习惯选择熟悉的专业,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选择有利于能力发挥和成长的平台。 这可能是引起专业性和工作失配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职业空间更加广阔,人才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流动机会和渠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不同职业的热度消退,新职业层出不穷。“一考定终生”早已成了过去时,“选专业就是挑饭碗”也成了落伍的旧观念。今天,人们既可以“从一而终”地把一生献给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可以因为“好恶”而驰骋于多个专业。

从社会现实看,在某些专业中,“皓首穷经”往往存在于少数高学历人群中。 对大部分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专业往往遵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俗地说,活着的人不能让专业窒息。 事实上,前述蓝皮书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确实呈下降趋势。 这表明,随着社会经验的加深,“专业”对人生的加持作用减弱。

对于个人来说,从高校拿到毕业证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大学的专业学习只是人生中一个短暂的阶段,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增长阅历,读好“社会”这本大书,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蓝宝2018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预期”和“迫于现实就业后选择职业”

(来源:科技日报)

专业不对口大学白读了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