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为什么中国胃癌越来越多_为什么我国胃癌越来越多?提醒:1个吃饭习惯、2种食物特招癌

2024-01-05 19:05 来源:网络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中国胃癌越来越多_为什么我国胃癌越来越多?提醒:1个吃饭习惯、2种食物特招癌,其中也会对大家所疑惑的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多特软件站哦,现在开始吧!

为什么中国胃癌越来越多_为什么我国胃癌越来越多?提醒:1个吃饭习惯、2种食物特招癌

为什么我国胃癌越来越多?提醒:1个吃饭习惯、2种食物特招癌

根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报告,胃癌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排在第三位。为什么我国胃癌患者越来越多?饮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要知道,胃癌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以下两类食物,在食用前一定要小心。

高温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

高温油炸过的食物可能会发生以下变化:维生素严重流失;蛋白质和脂肪因高温变性,可能生成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质;淀粉类食物还可能因高温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既可能致癌又有神经毒性的物质。

至于烧烤和烟熏食品,如烤肉烤鱼、熏肉熏鱼等,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肉类和鱼类中的脂肪会因高温裂解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通过热聚合反应可以生成一级致癌物苯并芘;烧烤、熏制食物时,木炭燃料产生的苯并芘会随烟雾污染食物;食物油脂滴落到燃烧的木炭上,产生的烟也可以将苯并芘附着到食物表面。苯并芘作为一种强烈的致癌物,已被证实对人体各器官如胃、肺、肝等具有致癌性。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喜欢进食烧烤、熏制食物的地区,胃癌发病率较高。因此建议大家:

尽量少吃高温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如果真的想吃,最好自己做,不要光顾路边摊。在家油炸食物时,尽量缩短时间,不要炸得太焦。在家烧烤时,建议用电炉烤,最好把食物用锡箔纸包起来,烧焦的部分不吃。

高盐及腌制食品

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胃癌与高盐摄入有关。原因在于,盐分渗透压高,过量食用会直接伤害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如果继续摄入过多的盐而不加以控制,反复刺激胃黏膜组织,可增加胃黏膜上皮细胞对致癌物亚硝胺的敏感性,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癌变。除了多吃盐,常吃腌制食品也有致癌风险。这是因为,腌制食品不仅含盐量高,而且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当它与蛋白质分解物反应后,可结合产生一级致癌物——亚硝胺类物质。这是一种强致癌物,具有明显的诱发胃癌的作用。因此,建议大家尽量少吃高盐食物,平时饮食也要控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人每天食盐量要控制在5克。至于腌制食品,大家也要少吃。非要吃的话,建议同时多喝水、多吃蔬果,以稀释盐的浓度、促进肠道蠕动,尽快将其排出体外。

除了伤胃的食物,有一种吃饭习惯也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以下是详细的说明。

有这种吃饭习惯,胃癌风险直线上升

这个吃饭习惯就是——嘴对嘴喂食!常见于腻歪的情侣间图片和老一辈给小孩喂食时图片。

这可不是我扫兴!这样吃饭很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存在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螺旋状细菌。它是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许多研究发现,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再合并一些胃部慢性炎症,将来发生肿瘤的概率确实比正常人高。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最新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口-口传播即幽门螺杆菌从胃里跑到口腔,再通过不卫生的喂食或接吻传播。粪-口传播即有些幽门螺杆菌进入了肠道,随大便排到体外。如果不讲卫生,便后没洗手或者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就有可能感染。值得一提的是,家庭内传播是幽门螺杆菌新发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途径。此外,许多人体内的幽门螺杆菌都是婴幼儿时期感染的,来源于老一辈的用嘴喂食。因此,坚决避免嘴对嘴喂食对于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关重要。另外,提倡实行分餐,如果共餐,则使用公筷公勺。

总的来说,如果检查出阳性,建议去医院咨询医生。医生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治疗,比如是否有胃癌家族史、胃黏膜病变情况(萎缩、糜烂、肠化生、溃疡等)、是否有症状、心理负担是否过重等。

关于为什么中国胃癌越来越多_为什么我国胃癌越来越多?提醒:1个吃饭习惯、2种食物特招癌的内容小编就阐述到这里了,希望本篇的信息能够解答大家目前的疑问,想要更多最新的内容记得关注多特软件站哟!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