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上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顶住城市的花花世界,再回到大山去反哺教育。12年前他上了大学,让千千万万的人感动,而现在他的故事更让人泪流满面。更加触动人心了!被人取笑,从捡垃圾,住猪圈,养疯娘,到现在献身家乡,从底层到达理想的人生巅峰,活得光鲜亮丽。
4岁丧父,背母上学,寒门孝子学成归来,只为教书育人。2008年,刘秀祥带着母亲千里北上,到大学报到。也是在这期间,他的故事被媒体发现,孝子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学”的事迹上了当地报纸的头版。然而曾经拼尽全力走出大山的少年,带着大山外的收获和母亲一起回到大山深处。
背母上学刘秀祥事件回顾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小山村,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为太过思念父亲伤心过度,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失常。
刘秀祥(右二)小时候 受访者供图
之后的两三年中刘秀祥的姐姐走失,哥哥出走,家里只剩下了毫无工作能力的母亲和年纪轻轻的他。从小,他就要学会精打细算养活自己和患病的妈妈
1995年进入学校的刘秀祥,第一次接触到了书本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家中的小山村。小学毕业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刘秀祥,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为了兼顾学习和照顾母亲,刘秀祥把母亲带到了县城。
从小山村来到县城刘秀祥和母亲,没有房子和经济来源,但是刘秀祥始终没有想过放弃,他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间棚子和简陋的「灶台」,下午放学后去卖废品,周末就问问有没有打零工的机会,一周20块钱的收入,带着母亲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生活。
刘秀祥整理捡回来的废品 受访者供图
2007年刘秀祥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高考,但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压力过大病倒导致落榜,高考的失利,让这个内心无比坚强的男孩,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
后来刘秀祥背着破烂的锅碗瓢盆,带着母亲来到了兴义复读,为了节约生活费刘秀祥在县城边上的一个农户家,租了一间废弃的猪圈再用编织袋简单装饰后,当作异地的新“家”。
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省外的工作机会,考上特岗教师回到了家乡贵州,投入到基层教育工作中。“刚回来的时候,望谟的高中教育升学率比较差,比如说1000多人参加高考,能考上本科的不到一百人。升学率很低,学生的基础很差,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很差”,回忆7年前刚回到贵州的时光,刘秀祥坦言,刚开始来的时候有点小失落。
刘秀祥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有很多。有学生因为基础差和家庭条件不好而充满了自卑感,有学生选择上高中读书,只不过为了来“长身体”,度过还不适宜踏入社会的年龄段,而读书究竟意味着什么,学生们并不真正理解。
面对这一现状,刘秀祥毅然放弃了当初回乡时的打算——服务满三年就走,而是下决心留下来,一定要去做、去改变。“我坚信它一定会发生变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还有效果大小的问题,需要一个时间的跨度。”
为了说服家长和让学生明白读书和人活着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刘秀祥经常奔波在路上,他坚持到各个乡镇、各个村庄的学生家里去家访。7年来,刘秀祥骑坏了8辆摩托车。
对于撬动学生和家长思想观念变化这样一项大工程,刘秀祥做得同样多的另一部分工作,是在社会上开展公益性演讲。除了每年在望谟全县的巡回演讲,刘秀祥也到省内外的其他地方演讲。演讲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相信奋斗的力量”,刘秀祥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一同分享,他想告诉那些像曾经的他一样贫穷或迷茫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而追梦,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
“谁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掏出来给别人看”,刘秀祥说,从某种角度,讲述自己的这些经历他是不愿意的。但是,做德育和思想方面的工作,一定要贴近现实,所以就只能讲自己身边的东西。
随机问起学校学生对于刘秀祥的印象,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很激励自己”。高二(12)班的一位同学说:“初中时就知道了刘老师,他当初那么苦都能坚持,我们现在生活这么幸福,一定要更加努力。”
到目前为止,刘秀祥演讲了11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刘秀祥收获了这种精神力量结出的果实,“这七年当中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有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激励、也有更多的学生走出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