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空间是广阔的。”
5月30日,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在对4月份11省市月度就业调查数据进行解读时表示,尽管部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薪酬处于较低水平,但其薪酬提升的速度较快,大学生更应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屡创新高,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这也是在为未来发展做人才储备,未来市场需求和大学生收入都会快速增加。
11省市的就业调查数据显示,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环比上升,多数监测省份企业用工人数有所增加,就业结构继续呈现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对此,郑东亮认为,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态势。
多省份企业用工数增加
今年4月份11省市就业调查数据显示,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环比上升,多数监测省份求职高校毕业生人数少于上年同期,而企业用工人数则有所增加,就业结构继续呈现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该数据来源于人社部对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重庆、陕西等11省(市)开展的月度情况调度,主要包括相关省(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情况、各类群体求职情况、监测企业用工情况及下一步走势预判等。
从环比看,4月份11省(市)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减少,人力资源市场比3月份供求高峰有所回落,而求人倍率为1.12,比上月上升0.03。广东、福建、安徽等省进入市场求职的2015届高校毕业生均有所减少。
同样在4月份,广东省651家监测企业员工总数为45.7万,比上月增加0.7万,连续2个月增加;福建省90家监测企业员工总数为15.4万,比上月增加0.1万,结束了此前连续4个月减少的态势。
“从监测的十几个省市用工数据来看,企业用工有所增加,用工大省广东的企业用工人数已经连续两个月增加,这是很好的趋势。”郑东亮说,就业总体形势平稳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多项经济指标有所体现: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连续两个月处在扩张区间;投资增长较快,特别是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持续增加。
但是,一些省份同样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比如江苏省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传统制造业企业用工更趋稳慎;浙江省年节后供求旺季持续时间较往年有所缩短,加工制造、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需求相对低迷。
对此,郑东亮表示,对去产能行业企业集中的局部地区规模性失业风险需予以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薪酬提升更快
2014年夏天,大学毕业生张蒙独自来到北京。虽然时隔两年,但他对自己的求职经历仍记忆犹新。
张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大学毕业后,同班同学有的继续考研,有的选择考公务员,有的去当村官,但大部分还是出来找工作。当年找工作难度很大,刚来北京时他的第一份工作月薪才2000元多一点。
“刚开始薪酬真的不如农民工。”张蒙说,但在两年时间里,收入已经增长了两三倍。
实际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创“历史新高”,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人数达1200多万。
尽管2016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去年有所增加,但4月份的数据中,多数监测省份进入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少于上年同期。
郑东亮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就业形式日渐丰富,新经济的发展、新的就业形态、新的就业模式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现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发展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看,这种变化是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郑东亮强调,尽管部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薪酬处于较低水平,但其薪酬提升的速度较快,因此大学生应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陈玉宇认为,现在大学生毕业起薪低,主要是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较多,但大学生初次就业薪酬低只是暂时的,未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会迅速增加,大学生毕业的起薪也会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在毕业后的几年时间内,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大学生的薪酬也会出现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