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高质量发展21个指标,20项指标彰显中国高质量发展决心

2023-03-09 16:14 来源:网络

来源:上海证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以下称为《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 规划纲要草案的设置五个方面20项主要指标非常引人注目。

这些指标的设定基于什么? 有什么影响? 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受访者普遍认为,规划纲要草案设置的这些指标,显示了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指标1:

没有设定GDP年均增速具体目标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将保持合理区间,各年度将根据情况提出。

此前的五年规划设定了经济年均增长的具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目标定为“保持6.5%以上”,但“十二五”时期没有明确具体目标。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这表明未来将淡化经济增速指标,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这一目标意味着经济总量到2035年有望在202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指标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速

根据计划纲要草案,今后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目标的设定以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为目标。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设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目标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人员创造的GDP增速高于总体GDP增速,小于总体GDP增速

指标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这意味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十三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吴跃农表示,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实现“十二五”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人口城市化,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群结构的中国城市化才能发展。 ”

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统计公报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十三五”目标已经实现。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将成为新型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的主旋律,未来五年每年将有超过000万的城市人口增长。

指标4:

持续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投入强度将实际高于“十三五”时期。

“研发费用年均增长7%,我认为这个指标令人振奋! ”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长汪斌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长汪斌每年增长7%,意味着这个数字超过35%。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认为,研发投入指标彰显了创新发展新理念。

赵刚认为,当前,我国基本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下一步,我国要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研发投入还有提高的空间,不仅要进一步提高投入强度,还要继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

指标5:

发明专利强调“高价值”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到2025年,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12件。 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的博览会首席经济学家图表示,这一指标的亮点是“高价值”。

“十三五”时期这一指标要求为“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12件”,没有对高价值专利提出目标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健康研究所所长认为,当前我国高价值专利短缺问题突出。 在PCT国际申请中,原申请人所在地为中国的专利数量不足0.5万件,美国(1.5万多件)、日本(0.5万件以上)排名之后。 专利授权中,10万美元以上的不到5万件,继美国、日本、德国、瑞士、法国之后,与美国的差距特别明显。

“打上‘高价值’后,更加强调‘有效数量’。 目前,我国已经过渡到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专利拥有量也需要更有价值。 ”图说。

指标6:

数字经济指标背后有“大义”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赖红波表示,小数字大战略,细节背后有“大义”。 把这个指标和政府工作报告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的——数字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

“数字经济领域已经成为世界科技领域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抢占的重要发展,有利于加快数字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新动力。 ”赖红波说。

指标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将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过去40年的经验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未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使其具备扩大消费的能力,是基本政策。

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徐鸣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望实现稳定增长。 希望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中位数有所提高。

华略智库创始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今后国家要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或优先位置,实现民生幸福。

指标8:

首次将“调查失业率”纳入目标体系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控制在5.5%以内。 这是首次将“失业率调查”纳入目标体系,但城市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值尚未明确。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相比,调查失业率更能全面描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调查失业率是就业的核心指标,“十二五”期间这一目标更加明确,表明未来就业目标的重要性大于经济增长。

指标9: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3年,比2020年提高0.5年。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认为,劳动力素质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后不仅要加强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还应该加强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等。

世博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体系的支持。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提高中国劳动力体系素质的重要指标。

张海冰表示,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未来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还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完善的职业教育。 先进制造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未来需要大量人才。

指标10:

执业医师数首次纳入规划纲要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达到3.2人。 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相比,这也是一个新指标,充分体现了“病有所治”的主旨,有利于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专门提出执业医师数量作为民生福利指标,非常有意义,是民生领域的强弱项、补板。 ”世博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龄化加剧的国家。 执业医生数量的增加,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指标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指标11:

“应保尽保”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险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在95%的指标下,大学生等群体之外的法定参保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实现“应保”,提高整体福利水平,通过社会制度化解个人风险,让人民美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但也要看到,由市场和社会力量主导的其他层面的保障发展仍然滞后。 进入“十二五”,必须坚持法定社会保障的基本定位,加快定型,进一步提高参保率。

指标12:

新增婴幼儿托位数指标

根据计划纲要草案,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3岁以下婴幼儿的数量将达到4.5人。 与“十三五”相比,这是一个新指标。

世博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婴幼儿托管数量不仅是民生指标,也是社会发展指标,更是经济发展指标。

他说,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来说,婴幼儿托儿数量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年轻人生育的担忧,有助于中国逐步摆脱人口增长势头放缓、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状况。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婴幼儿托管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年轻父母生活压力的减少,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张海冰认为,婴幼儿托幼数量的增加也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如果能很好地照顾婴幼儿,实际上可以解放很多年轻劳动力,让他们埋头于更用心的工作。”

指标13: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非常宏伟”

规划纲要草案将“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指标比“十三五”期间提高1岁。

“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一岁的目标非常宏伟,非常好。 ”全国政协委员边惠洁表示,今后在慢性病、肿瘤等重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用药、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将对实现“十二五”目标发挥巨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羲琦表示,为完善“十二五”时期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构建覆盖城乡、全生命期的医疗服务体系。 构建特色和优势突出、设置合理的学科体系,构建加强科技创新支撑的全球医疗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指标14:

单位GDP能源消耗目标设定科学合理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5%,比“十三五”目标下降1.5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指标设置主要基于能源节约、能源结构(化石能源比重下降、清洁能源比重上升)、技术进步)循环利用等因素,各地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以单位GDP能耗为约束性指标,2010年单位GDP能耗将比2005年下降20%。 “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分别降低16%和15%。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5%。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目标设定科学合理,一般预计越往后难度越大。

指标15:

碳排放指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到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将下降18%。 这个指标和“十三五”目标基本一致,都下降了18%。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一如既往,表明政府对碳排放的要求没有放松,这将不断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有力壮大绿色产业。

据悉,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以煤炭消费为主,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 “十二五”时期我国年均GDP增速保持在6%的水平上,因为“十二五”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而“十二五”二氧化碳增速年均1.9%、5.5 %

指标16:

实现优良天数重在大气治理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20年的87%提高到2025年的87.5%。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此前表示,“十二五”期间优良天数由87%提高到87.5%,扣除疫情影响,相当于从84.8%提高到87.5%。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实现优良天数取决于大气管理。 一是扩大治理范围,稳步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空气质量。 二是污染源管理,除PM2.5外,还有臭氧等来源管理,实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 )减排,这也将影响相关产业行业。

指标17:

地表水比例延续一贯水治理要求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地表水达到或超过类水体的比例应当从2020年的83.4%提高到2025年的85%。

“这一比例安排将延续基本一致的水管理要求,持续改善相关领域。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未来水管理将由城区向县域转移,这将扩大管理范围,相关工程类投资总量不会变少,投入增速也将保持稳定。

经过五年的治理,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基本实现了此前的目标。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基本消除城市恶臭水体”,也意味着恶臭水体治理仍然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

指标18:

森林碳汇将在碳中和中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计划纲要草案,森林覆盖率从2019年的23.2%上升到2025年的24.1%。

“必须把国土绿化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起来。 ”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生此前介绍,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中国向国际承诺的重要内容。 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都在2亿吨以上,换算成碳汇约为7亿吨到8亿吨。

数据显示,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背景下,中国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12.7%上升到2019年的23.2%。

刘东生表示,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高,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将逐步提高。 森林碳汇将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指标1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新增约束性指标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到2025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超过6.5亿吨,这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五年规划。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广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个指标的设定是科学、客观、现实的。 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6.6亿吨。 “大于6.5亿吨”意味着向上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到2025年,也有可能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6.8亿吨到7亿吨之间。

指标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将满足保供和碳达峰双重要求

根据规划纲要草案,“十二五”时期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将超过46亿吨标准煤。 能源行业专家表示,该约束性指标在满足国内能源供应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CO2排放碳中和目标的要求。 「

我国力争到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能源综合生产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降煤、升气、稳油、非化石能源加速发展的需求格局转换路线更加清晰。

高质量发展21个指标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