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王思聪大赞的分答爆红之后何去何从

2016-08-02 11:20 来源:网络

  明星不一定可以持续被消费,但话题却总可以更新。用户对于明星的消费热情可能会消退,但用户对于新鲜话题的渴望永不消逝。

王思聪大赞的分答爆红之后何去何从

  早在分答刚推出不久,三节课发起人luke和黄有璨就写过一篇被行业媒体们大量转发的文章《王思聪们的爆料狂欢,姬十三面前的岔路口》,其中对于分答这款产品将要面临的问题,给出了思考:

  除了现在这种好玩、新奇的形式与产品机制之外,关于分答能够提供给用户的稳定预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没有找到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的后续,我们特意关注了一下分答的百度指数,表现出来的趋势图是这样的:

王思聪大赞的分答爆红之后何去何从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六月中旬开始,分答的热度与最高峰时相比下降了几十倍,并且之后趋于平静,指数基本在1500-2000之间起伏。

  此间,其他类似的付费问答产品不断涌现:知乎的值乎3.0紧追其后、丁香医生上线“来问医生”,做医疗行业的付费问答产品、脉脉推出“业问”产品,做职场中的付费问答产品等等。

  基本来说,各家的产品逻辑,大都大同小异,面临的问题也都相似,无非只是因为其各自所聚焦的领域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说,医生们给出的回答内容,大都偏专业+解决问题型,而明星大V们的回答,大多偏八卦类较多。

  至于上面提到的“稳定预期”的问题,除了丁香医生这样面向专业垂直领域的付费问答产品可能稍好以外,包括分答在内的各家的产品都在面临着类似的考验。

  在上周分答的更新中,我们似乎第一次看到了一些可以诞生“稳定预期”的地方。

  1.

  7月29日,分答的安卓版更新到了1.4.1版本。这个时候截至上个较大的版本(1.3.1)更新过去刚刚一个星期,在本周的更新中,有这么几点:

  1.同题讨论功能,每期一个话题讨论,所有分答用户都可以回答。免费听大家的回答,还可以看往期讨论的内容。

  2.机构版多答主功能,机构可以分配问题给入驻该机构的答主回答。让回答更有针对性。

  3.答主可修改昵称功能,答主可修改昵称,30天仅能修改一次,用真实的名字会更有说服力。答主个人页还可以查看TA的头像,大图哟。

  4.修复了一些bug。

  上述4点中,后两个更新都是旧有功能的修补和迭代,没有太多可说。


  而第二个更新,是强化了“机构账号”在分答站内的存在感和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拓展更多内容来源和丰富内容属性的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微博开通企业认证账号和知乎开通“机构账号”的逻辑可以说都是相似的,基本属于原有产品逻辑的延展。

王思聪大赞的分答爆红之后何去何从

  不过有趣的是,同样向罗振宇提问,你可以看到,用户在面向“罗振宇”个人提问时,可能会提出很多很私人很个性化的问题,类似于“你最喜欢的啪啪啪姿势”之类的,但在机构提问中,用户的问题导向则明显严肃了很多。

  姬十三在接受36Kr采访的时候,曾展现出这样的观点:

  明星带来的高峰肯定会过去,分答要回到专业服务层面,提供真实的价值感,这将是他们的考验。

  至少,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机构账号地不断完善,对分答的内容氛围逐步向“严肃”和“专业”转变,是有一定帮助的。

  2.

  这次更新最大、最显眼也是我们最想聊的部分,是分答在其APP第一个Tab中正式上线了“讨论”板块。

  这个版块,也是我们认为其有可能给用户慢慢提供“稳定价值预期”的地方。

  事实上,“讨论”这个功能此前在微信网页版上就已经做了诸多测试。

  从功能的形式与逻辑来看,这个功能与PC时代的BBS颇为相似——都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大家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只不过,PC时代的文字回复在这里被变成了语音回复——这也确实很匹配移动端的用户场景和使用习惯。

王思聪大赞的分答爆红之后何去何从

  至于这个功能为何能够成为给用户提供稳定价值预期的地方,你可以先试想这么一个场景:

  今天有消息称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分答也适时地推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滴滴与Uber中国的合并?如果滴滴与Uber合并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场景?”

  并且运营人员也邀请相关领域的大咖如“keso”、“阑夕”等人或者是滴滴、Uber中国的员工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试想一下,上述这些当事人们给出的回答,你是否会有点兴趣想要听一听?

  当然,有人在这里可能会立马想到知乎——过去几年里,这不就是知乎一直在做的事吗?类似今天滴滴和Uber的合并,不是第一时刻知乎里就会出现“如何评价滴滴出行和Uber的合并”这样的问题吗?

  是的,这个“讨论”的逻辑,看起来确实与知乎有一些类似。但这其中的核心差别可能在于——知乎的内容形态主要是文字,其内容的生产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思考和码字,而分答的语音形态,某种程度上则让内容地生产变成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当然,文字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文本内容在互联网上显然是更容易传播的,而语音则较难。

  但即便如此,这个功能的出现,对于分答可能仍然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在“讨论”中,不再是大V们才能回答和生产内容,而是所有用户都能回答讨论问题。

  此前的分答,产品逻辑上还是有些在行的痕迹,都是向上获取信息或知识,普通用户只能进行提问或是消费已有大V们的回答。

  但讨论第一次把内容生产的空间和机会也开放给了大众,给普通用户们曝光、甚至压过大V们的机会,用户可以在话题下畅所欲言,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二,在讨论板块下,用户们听大咖的回答是“免费”的。

  分答此前的另一个产品逻辑是基于用户向知名答主付费提问,其他用户对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花费1元钱去偷听。这样的情况下,用户每次消费内容都需要完成一次“付费”的动作,这个体验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还是比较有门槛的。

  而在“讨论”当中,现在你已经可能可以免费听到类似王思聪、章子怡等人的语音回答了,这对于一部分用户无疑是有吸引力的。

  加上所有人都能回答的功能逻辑,也会产生对比见解的可能性,用户也就有足够的理由留在产品之中。

  第三,从这个功能开始,分答的运营可能会从“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话题为中心”,从“消费大咖”到“消费话题”。

  众所周知,此前的分答,吸引人关注的,大多是王思聪等知名人物,很多普通用户使用分答的动机,很可能是源于他们想要听到王思聪的某些八卦秘闻,或是想要听到章子怡亲口回答自己的某个问题。

  这类消费明星大咖式的用户行为,典型的特征是:用户热情来得快,但可能去得也快。

  而在现有的“讨论”板块中,对于内容的组织开始变成了以话题为中心,明星在这里,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明星不一定可以持续被消费,但话题却总可以更新。用户对于明星的消费热情可能会消退,但用户对于新鲜话题的渴望永不消逝。

  并且,相比起明星大咖们,“话题”对于分答官方而言显然会更加可控。

  以上三点,如果运转顺畅,都有望能带来分答站内用户粘性的显著上升。

  而“持续可被消费话题”,也就是可能出现的那个“稳定的用户期望”。

  3.

  我们也特意关注了一下“讨论”这个功能相关的一些数据。从当前这个功能目前的情况来看,数据反馈颇不稳定。从同题讨论测试开始(7月1日推出一个话题),现在已经进行了27期。其中7月20日有一个爆款内容产生,题目为:“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60秒,你想对这个世界说些什么?”回答者有8380人,听过的有179796。

王思聪大赞的分答爆红之后何去何从

  而其他的26期中,回答人数的幅度在39-402之间波动起伏,大部分在200以下。听过的人数幅度在517-16504之间,超过1万收听的基本上都在7月10日之后,但也就仅有4个,这4个题目分别是:

  北漂五年,想长期留在北京工作。若是租房生活,每月收入有盈余;若是在五环外买房,日子就会过得比较紧巴。对于买不买房的问题一直很纠结,理不清头绪,怎么办?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很难读完一本书了,能推荐一本你觉得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吗?

  资本寒冬的时候,你把钱投给了哪家公司?它的什么特质吸引了你?

  作为招聘方,在简历或面试中出现什么内容,会给你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从这些内容来看,分布较为散乱,并不太聚焦。以上述几个超过1万收听的问题为例,分别涉及到了创业求职读书、北漂生活等方面,都算是比较普世的话题。

  在这个层面上看,分答官方的运营思路可能还是会先通过一些较为普世、大众的话题来测试一下用户对这个功能本身的接受程度。

  假设数据上给到分答官方的反馈是积极的,那么接下来摆在分答团队面前的考验,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内容运营”。即:

  是否能够通过对于某些领域话题地持续挖掘来促成更多优质内容的持续生成,进而刺激用户们的消费欲望。

  以及,同样在内容方面,分答可能也会再一次面临到“是做垂直深度”还是“做普世大众”的选择。

  以逻辑来讲,先聚焦于某些垂直领域,再进一步延展到大众领域会是更常见的做法,典型如知乎、豆瓣等内容社区的发展轨迹都是相似的。

  但考虑分答涉足的毕竟是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场景和生成形式,假如跑得足够快且用户愿意认可,“先大众再垂直专业”的路径,可能也未见得完全行不通。

  无论如何,早在几个月前我们写完那篇分答的文章时,就不断有人跑来问过我们:分答这样的产品,是不是也会步足记等产品的后尘,一次大火之后就后继无力?

  我们当时的回答是:不一定,这个问题,可能半年内可以见分晓,至少当下来看,分答必有后招。

  现在你所看到的“讨论”,可能只是这些后招的开始。分答后续的走势,我们还可以持续观望。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