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坚决取消本科清考怎么回事?取消毕业前补考什么时候实施原因

2019-10-12 14:49 来源:网络

  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动真格了!今天,《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外公布,未来,高校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学生阅读量和体育锻炼时间并纳入考核,还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体育课考核不合格不能毕业。一句话,教育部要让大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

坚决取消本科清考怎么回事?取消毕业前补考什么时候实施原因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教学:阅读和锻炼将纳入考核

  本次《意见》首先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意见》特别提到,应“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高校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合理增加学生阅读量和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纳入考核成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意见》也规定,要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要推动健全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完善各类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制度保障,鼓励高校为学生投保实习活动全过程责任保险,支持建设一批共享型实习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根据《意见》,未来,大学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专业:不能适应社会坚决淘汰

  《意见》还要求完善学分制,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支持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支持高校按照一定比例对特别优秀的学士学位获得者予以表彰,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或奖励证书。


  高校应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本科高校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

  高校还需研究制定本校辅修专业目录,辅修专业应与主修专业归属不同的专业类;原则上,辅修专业学生的遴选不晚于第二学年起始时间;对没有取得主修学士学位的学生不得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

  教育部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试点须通过高考招收学生,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

  教师:教授应全员给本科生上课

  在教师评聘制度上,《意见》提出,高校可根据需要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加大聘用具有其它高校学习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应出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

  在教师考核评价方面,《意见》强调,要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让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新入职教师承担的助教工作应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应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

  延伸阅读:

  教育部要求教授必须上讲台,这是对高校评价机制的必要纠偏

  2019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出席某活动时透露,教育部将出台新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清理出教师系列。

  这不是官方第一次“叫教授回讲台”了。早在七年前教育部就发布过相关意见,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明确为一项基本制度,各地也随之跟进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激励计划。但很显然,落地效果并不理想。此番教育部进一步明确“退出机制”,变要求倡导为约束强制,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毕竟,在以科研成果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下,以倒逼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教授授课“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仅是一种对教育观念的正本清源,也是对高校评价机制的必要纠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尽管当下大学功能已经越来越多元,但归根到底,育人始终是第一要义。犹记读书时,最火的地方非大学课堂莫属。单是看哪个教室占座的人最多,哪个教室门外、走廊里都挤满了翘首聆听的面孔,就知道教室内的先生肯定是课上得好的“大腕”。

  钱理群先生在提及自己的教师情结时就曾说:当我高声朗读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里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我看见学生的眼睛发亮了,就知道他们的心灵和我发生共鸣了。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又是多么美好的教与学的过程。而这种基于课堂之上、知识之间的密切互动,不就是为人师者的最大获得感么?

  我们相信,大学里绝大多数的老师,心中都有最宝贵、最朴素的“教书匠”情结。但更要看到,在现实中,一名教师如果认真投入本科教学,能够获得学生不错的口碑,甚至也会得到学校表扬,但在职称晋升这类核心利益方面却不受待见。当我们感慨于专注教学30年的大学讲师退休后被特聘为“副教授”,当我们点赞于某高校“没论文也能评教授”的政策创新,其实也恰恰暴露出某种尴尬,那就是在既有的评价机制下,投入教学而不拼论文,就难以评上职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搞、样样都精。在功利的办学追求下,大学教授向着论文教授、课题教授、经费教授狂奔,教书育人的教授自然就少了。

  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关键在推进学校治理改革,让潜心教书的教师有尊严、有前途、有发展。事实上,也只有实行教育和学术同行评价,才能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功能,明晰教师职责,并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履行职责。

  在世界一流大学,哪怕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其教学质量接受教授委员会和学生的评价。这是因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学校开展的学术研究、社会服务,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核心,离开育人,大学就不是大学。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