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莱姆病是什么病 莱姆病的病原是什么 莱姆病能治愈吗

2020-01-14 17:05 来源:网络
莱姆病是什么病 莱姆病的病原是什么 莱姆病能治愈吗

  疾病定义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疏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传染病,早期常见游走性红斑,如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预后较好。有些患者病情迁延,可损害多个系统器官,有较大危害。

  通过有效措施阻止蚊虫叮咬,可预防莱姆病。

  流行病学

  莱姆病在全球均有流行。在中国,以东北、内蒙、西北等林区为主要流行区的19个省市、自治区有报告,患者主要是青壮年,多为山区居民,林业工人及各类野外工作者。

  传染源

  莱姆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目小鼠。中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黄鼠等为主,美国主要为白鼠。此外,兔、牛、狗等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携带病原,硬蜱为传播媒介,通过叮咬吸食血液而传播。

  传播途径

  莱姆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硬蜱,中国以全沟硬蜱、嗜群硬蜱为主。美国以达敏硬蜱、太平洋硬蜱为主。此外,莱姆病亦可由蚊、鹿蝇、马蝇等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于莱姆病普遍易感,其中以青壮年居多。

  病因

  莱姆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疏螺旋体感染引起。

  基本病因

  莱姆病可经多种硬蜱、蚊、马蝇等虫媒传播,在中国多经全沟硬蜱和嗜群硬蜱传播。在美国,病原体多为伯氏疏螺旋体,欧洲和亚洲主要是伽氏疏螺旋体、艾氏疏螺旋体。

  被携带疏螺旋体的硬蜱叮咬吸血24小时以上,疏螺旋体可经由吸食过程送入人体,并在3~32天从叮咬处皮肤向外周迁移。

  除螺旋体本身侵犯导致的机体损伤外,疏螺旋体可通过诱导交叉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活化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导致心血管、关节及神经受累;同时,其释放的内毒素可非特异性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脏、关节等组织器官受累。

  诱发因素

  进入蜱虫活动的森林、草地,即有感染风险。

  症状

  潜伏期为3~32天,一般为7天。

  莱姆病可根据感染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多种症状。

  一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红斑。数周或数月间可间断出现二期症状,约感染一年后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三期表现。患者可同时出现三个分期的相应症状。


  典型症状

  一期症状

  又称早期局限病变期、局部皮肤损害期,该期特征是游走性红斑。

  未出现红斑时,会出现发热、寒颤、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及淋巴结肿大。

  游走性红斑(EM)通常在蜱叮咬后一个月内出现(3~32天)。起初为充血性红斑,之后渐渐向周围扩大,直径约为8~52 mm,最后形成边缘鲜红中间偏白、偏淡的圆形红斑,呈靶形或“牛眼”形,可扁平或略凸起、光滑偶伴鳞屑。患者能感到局部灼热,而瘙痒、疼痛则相对少见。

  游走性红斑不止见于蜱叮咬处皮肤也可在全身各个部位出现,于腋下、大腿、腹部、腹股沟多见。儿童多在耳后。一般3~4周内可消退。

  早期症状未经治疗也可在几周内好转或消失。

  二期症状

  又称早期播散性病变期,在被叮咬后2~4周出现,该期特点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神经系统损害主要有淋巴细胞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等。

  面神经损害,表现为面肌的不完全麻痹,可伴有麻木、刺痛等。

  脑炎,表现为谵妄、异常兴奋、睡眠障碍,脑电图检查报告异常。

  可出现舞蹈病、感觉性神经根炎、颅神经炎、脊髓炎等。

  心脏受累多为房室传导阻滞,其他还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左心室功能障碍等。心脏损害一般持续数日至6周,可反复出现。

  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胸痛、心动过速、心音低钝,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

  在游走性红斑出现的6周后,可出现眼部受累,包括视神经病、间质性角膜炎、弥漫性脉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盘水肿、眼运动障碍等。

  三期症状

  又称持续感染期、晚期,该期以关节损害为特点。

  在发病数周至2年出现,主要受累关节为膝、踝、肘等大关节,表现为单关节炎的反复发作。

  受累关节会出现肿痛、僵硬、活动受限,可有全身发热、中毒症状。滑膜炎中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多,可检测出疏螺旋体。

  该时期可出现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主要见于老年女性前臂、小腿皮肤,起初为微红,逐渐变硬、萎缩。

  莱姆病可通过母婴传播,导致胎儿出现并指畸形、先心病、失明、早产甚至死胎等。

  治疗


  莱姆病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生素,其口服治疗的常用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和头孢类药物等。

  患者情况不同,使用药物也会相应调整。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热量的充分供给。

  心脏完全传导阻滞者可考虑起搏器的应用。

  关节炎应避免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以下进行如下的分期治疗。

  第一期

  成人可口服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红霉素。

  儿童首选阿莫西林,或红霉素、阿奇霉素或青霉素G。

  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通常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

  对于有强力霉素和阿莫西林禁忌证的患者,头孢呋辛可用作替代药物。

  第二期

  成人用头孢曲松或青霉素。儿童需根据医嘱调整用药剂量。临床症状多在治疗后第2天开始缓解,约7~10天消失。

  第三期

  有严重心脏、神经或关节损害的,可用静滴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

  首次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控制剂量,预防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的出现,赫氏反应指在抗菌药物治疗后半小时至4小时出现的局部或全身反应,表现为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呼吸加快,原有症状恶化等。赫氏反应是抗菌药物杀死大量螺旋体,大量异体蛋白和毒素从死亡螺旋体释放所致,故首次剂量应用抗菌药物易致赫氏反应,为防止赫氏反应,建议首剂给予小剂量。

  此外,有发热及疼痛者予以解热镇痛药物;高热伴严重全身症状者可考虑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可痊愈,部分患者治疗后仍会持续出现头疼、发热、乏力等症状,称为莱姆病后综合征或慢性莱姆病。

  部分未治疗的莱姆病会引起严重的组织器官病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后遗症

  慢性莱姆病又称为莱姆病后综合征,是指莱姆病患者经治疗后,通过检查无感染活动证据且客观体征好转,但患者仍然感到乏力,关节、肌肉疼痛、头痛等症状持续时间长达6个月,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改善。

  并发症

  莱姆病会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导致颅神经麻痹(尤其是面神经麻痹)、脑膜炎、心包炎、焦虑或抑郁等。

  日常

  莱姆病重在预防;一旦被蜱叮咬之后,应该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及病情变化,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日常病情监测

  按医嘱服药,治疗过程出现赫氏反应及时就诊,必要时换药继续治疗。4周后仍有症状应随诊复查或排除是否患有慢性莱姆病。

  特殊注意事项

  莱姆病接受治疗痊愈后仍会再感染病原体而患病,需做好日常防护工作。

  一旦发现蜱叮咬附着在皮肤上,立即用细尖镊子夹住蜱的头颈部,沿着垂直皮肤的方向稳定用力慢慢将其从皮肤上取下,避免转动和猛拉,以防口器折断残留在皮肤内。

  拔除蜱后,用酒精、碘伏或肥皂水清洁消毒被叮咬处的皮肤。将蜱装入盛满酒精的封口塑料袋、用胶带缠紧、或扔进马桶冲掉。

  关注被叮咬处皮肤在接下来几日是否出现异常皮疹,若有异常症状马上去医院就医,并告知医生被蜱叮咬过。

  预防

  避免去蜱活跃的区域。

  穿着的衣服覆盖全身,不要暴露皮肤,衣服用驱虫剂或0.5%氯菊酯喷洒或浸泡晒干后穿着。

  参加户外的工作时,应该穿戴好浅色的防护性衣物,便于发现蜱。

  使用驱虫剂,包括避蚊胺(DEET)、驱蚊酯(IR3535)、柠檬桉油(OLE)、对钾烷二醇(PMD)、2-十一烷酮等,喷洒在衣物上防蜱叮咬,喷洒家周边的草坪。

  携带宠物外出时,经常检查宠物身上是否附着蜱。莱姆病不会通过宠物传染给人,但是宠物身上的蜱脱落后可能会接触人体而传播疾病。

  外出回家后马上去洗澡,冲洗掉可能附着在身上的蜱。洗完澡后仍需要仔细检查身上是否有蜱附着。

  检查外出穿着的衣物及物品上是否有可见的活蜱,处理所有活蜱,并在风干机下高热处理衣服1小时,杀死潜在存活的蜱。

  家门口有草坪或植被茂盛,应定期清理修剪,避免将娱乐设施放在草木茂盛的阴暗处,尽量使其充分暴露于阳光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