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新冠三个月了还是阳性,警惕!感染新冠康复后14天再次阳性,新冠并非只得一次!

2023-02-21 21:01 来源:网络

首先我要表明,该篇文章不具有普遍性,仅代表个人经历,供大家参考!

第一次阳性简单概述以前,我分享过“阳性”的经历。 期间为今年12月2日至12月9日。 那时正好处于封闭和缓和的临界点,社会面核酸被全面取消,所以我不发出核酸,只把抗原检查作为两根棍子。

第一次,当时身体的反应并不是很强烈,还有发烧和咳嗽,主要是我自己的并发症。 “鼻炎、咽炎、痔疮出血和牙痛”,主要是牙痛让我难受死。 其次是心理作用。 因为处于缓和的初期,所以一切都还未知,我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等到12月9日测定抗原,已经成了铁杆,表明自己康复了。

第一次阳康后的心理状态这里是我想说的重点。 首先抛出观点。 "不要完全听信“专家”的话语,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

当时,网络上遍布着“专家的建议”,大多矛盾,或在两位专家的建议下“吵架”的情况很多。 但是,我相信了专家的发言。 “得过一次后,相当于接种了一次抗原,短时间内不会再得”。

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信奉这一观点,所以感染阳性后,我整个人都有点飘飘然,有点“蛮横”。 当然,基本的防护在做。 出入公共场所时也根据需要戴口罩。 外出回来后把洗手和手洗干净。 这些我都做好了。 我的“傲慢”主要体现在同事及其家人感染病毒后,没有刻意保持距离。 照顾家人的时候也相当不在意,走了过来。 我的口头禅是,“我阳过了,无所畏惧!”

第二次阳性的简单概述事实证明我错了,距离上次感染阳性恢复仅14天后,我再次提到了“两根棍子”。

最初是12月21日。 中午,身体突然有点冷,所以用公司的电子体温计测量了体温。 那时的显示是39.3。 1小时后再次测量,竟然显示为40.7。

虽然这个体温很吃惊,但是用这个体温计测量的数据“水分”很大,所以用水银温度计重新测量了。 体温39.6,无明显不适。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天下午5点左右,体温恢复到37左右,还以为是出现了幻觉,第二天正常。

而上周五,也就是12月23日这一天,下午1点30分左右,我再次觉得自己发烧了,后背发冷,所有人都止不住发抖。 那时我已经穿了两件羽绒服,但还是觉得冷。 水银体温计显示为39.3。 晚上下班也不吃晚饭,一直卧床休息。 体温维持在39.3到39.8的区间,持续到24日晚上9点。 也就是说,我持续了24个多小时的高温。 我当时很害怕。 使用了所有的药物和解热手段,一直没有效果。

到25日早上8点左右,体温测量在38.8,到了晚上体温达到37.3。 其间有明显高热,但身体无其他不良反应,除食欲不振外无其他明显现象。 换句话说,我甚至不知道哪里有炎症。 那时测定抗原,如上面所示,用“两根棒子”再次阳性!

也许这就是我当时的表情

第二次阳性和第一次阳性的症状对比及其感受第一,关于短时间内再次阳性,我非常不理解,很震惊,但是因为没有制造核酸,所以不能保证这次真的阳了。 说起来,两根棍子有很多可能性。但一个月内两次阳性,我不知道我是首例还是大家也有类似的经历。

第二,就我个人而言,不存在“再得症状更轻”这种情况,二者相比,其实第二次要比第一次严重!第一次有喉咙痛和肌肉痛,其实没那么难受。 主要是我自己的并发症很严重,第二次,先谈谈我现在的感受吧:

1,我的味觉消失了也不能说会消失。 我现在吃什么都苦。 包括糖果和可乐在内,尝起来也很苦。

2,我的视力与听力下降了,我今天开车上班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平时把音响调到20的音量听DJ就可以了,今天到了26才觉得是普通的音量。 一开始我以为音响坏了,但是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有点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戴眼镜看东西也很模糊。

3,后脑勺和腹腔出现刺痛感,早上咳嗽,胸腔明显有撕裂感,一开始以为是气管,吃东西的时候发现是食管。 从早上到现在,我的后脑勺和整个腹腔都会出现随机针刺的感觉。

4,明显食欲不振,这个早就上市了,以前还能凑合着吃。 吃午饭的时候,我只吃了三口。 第一口就想吐,为了补充能量,我忍着吃了好几口。 但是到了第四口就吃不下去了。 再吃的话,我觉得我身边的同事会“没有食欲”。

第三,两次阳性,莲花清瘟对我其实几乎没有效果。 也许没有神能传达出来。 也与个人体质有关。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做好防护,我个人感觉,病毒变异较快,不同人群交互产生的病毒,对你而言可能就是新的病毒,当然,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仅作参考;

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健康。 我们可以一起度过这困难的一年。 踏上荆棘,我们依然希望“身强力壮”!

我是社会侧写师,与您一起关注社会百态,侧写人生细节!

#最棒的新人#

新冠三个月了还是阳性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