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2024年生孩子好不好,新冠会影响2024年的新生儿数量吗?

2023-03-03 00:37 来源:网络

2020-2022三年间,生育意愿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但与2023年面临的风险相比,这可能微不足道。

本文转载自作者|刘远举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各省已经过了发热门诊高峰、急救高峰、重症患者高峰三个高峰。

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高峰,此后持续下降,1月17日比高峰下降94%,降至12月7日之前的水平。

全国急诊就诊人数于2023年1月2日达到高峰,此后持续下降,1月17日比高峰减少44%。

全国医院阳性重症患者数1月5日达到高峰,此后持续下降,比1月17日高峰减少44.3%。

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医院将不再拥挤,多人感染,形成群体免疫,出现备孕、妊娠、分娩等新的医疗需求。

那么,新冠会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吗?

许多经济学家曾预计,新冠将导致美国出生人口跳水30万-50万人。 2022年5月末,美国CDC旗下的全国卫生统计中心(NCHS )周二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对人口出生的最新影响数据,结果出乎意料。 2021年美国共有365.92万新生儿出生,比2020年同比上升1%。

涨幅只有1分,对应了数万人,但2014年以来新生儿数量首次出现了反弹。 考虑到怀孕准备长度的差异,提前10个月到一年多意味着很多美国人在2020年第一场疫情刚刚结束,整个国家还非常不确定,在弥漫着惨淡气氛的时候想要孩子。

2020年美国整体生育率仅为1.64,仍然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统计这一数据的历史新低,因此2021年略微反弹到1.66,是一种短期现象,是人们对疫情的反应。 美国人很少看到再冠对胎儿的影响。 可以说这种行为是合理的。

瑞士的一个研究小组在顶级杂志《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病例报告。 28岁孕妇怀孕5个月后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终止妊娠、流产、出生死亡的胎儿。 医生对这个胎儿进行了各种检查,发现胎儿没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说明病毒没有通过胎盘感染这个胎儿。 但胎盘、脐带等有炎症反应,胎盘亦有新型冠状病毒检出,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不通过胎盘屏障。

胎盘是屏障,物质必须经过过滤才能进入胎儿体内。 因此,胎盘可以防止胎儿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害,例如肝炎和HIV病毒,怀孕期间不会感染胎儿。 危险的是分娩的时候。 但是,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并不能阻止所有病毒,它们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胎盘屏障只能阻止有害物质直接进入胎体内部,但胎盘本身会感染细菌和病毒,在胎盘局部形成病灶,影响胎盘功能,危害胎儿健康。 当感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绒毛结构就会被破坏,感染胚胎和胎儿。

因此,母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胎盘会阻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胎儿,但母亲感染后,会发生一系列反应,间接影响胎儿,引起早产、流产,甚至使出生胎儿健康状况恶化。

如果感染症状不重,几天内恢复,一般对胎儿影响不大。 目前大量临床数据显示,母胎垂直传播率非常低,只有个案报道。 如果持续时间长,高烧不退,引起肺炎和缺氧,胎儿心率持续加快,严重、危重,很可能会影响胎儿。

总之,新冠会有影响,但总体上概率不高。 但是,中国的逻辑并不一定相同。 中国人总是非常注意生育。 虽然严厉地讨论了转基因对生育没有影响,但中国的网络上至今仍有很多传言。 更不用说是感染了新冠吗? 毕竟,感染康复后是否有长期影响,是否对生育有影响,现在没有人能给出百分之百的答案。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有人在网上发帖,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帖子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医院的妇产科产妇大幅减少。 医院其他科室忙得晕头转向,产科却意外地闲着,这么大的科室一天没有两个产妇。 曾经有一张难求的产科床,这半年多一直空空如也,很少听到婴儿的哭声。 这是医院有史以来从未见过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县乡医院更为普遍和严重,许多产科长期无产妇,利润率明显下降,医生、助产师、护士难以正常发放工资。

医生说,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很多年轻夫妇害怕病毒影响胎儿,想要孩子的意识不强。

这个帖子是2022年发布的。 2020-2022三年间,生育意愿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但与2023年面临的风险相比,这可能微不足道。

如果说前三年感染是小概率事件,那么现在中国很多人已经感染了。 另一方面,年轻夫妇害怕感染奥密克戎的影响,即使不能说这种影响是后遗症,自己也感觉不到。 另一方面,恢复后也有二次感染的可能性。 这会让年轻夫妇害怕,选择暂时观望,严重影响2023年的出生人口。

出生人口的突发性、断崖性变动,意味着什么? 有什么影响?

2020—2023年生育意愿受影响,影响2021—2024年出生人口,影响2027—2030年小学入学、2039—2042年大学入学人数,影响2042—2045年大学毕业生。 这样,这几次学校往往会招致不满。 这几年中,影响最大的是与2023年对应的几年。

当然,这是宏观的,作为个人完全可以说的,与我无关。 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2万人,2021年为1202人,2022年降至956万人。 2023年的出生人口将下降到多少? 600万吗?

校招生数量的消长,要看长期趋势,并不意味着三年的短期趋势就能导致招生下降。 不会因为2023年这一年出生的人口特别减少而调整自己的老师编制、教室数量。 因为这样调整的成本很大。 公立学校与编制有关,教师人数很难调整。 所以,不会所有学校同时减少招生数量。

如果所有学校都不调整,招生潜力将超过学生人数,学校之间将相互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好学校还会人满为患,但不是很好的学校会招致不满。 简单来说,清华大学满了,C9满了,985满了,本能地满了,两本可能会让人不满。 这就意味着这一年高考很好,不仅高考好,就业也很好。

而且,这种优势会持续很多年。 人的竞争其实不是和同龄人竞争,而是和自己同龄、上下三五岁的人竞争。 一个2023年出生的人,工作4年后跳槽了。 在HR的简历中,有比他大三五岁的人,也有比他小三五岁的人,但这个人是2023年出生的,所以高考比较容易,所以有更大的优势。

2023年怀孕生子的话,有新冠感染、二次感染的风险,但不大。

首先,如前所述,一旦感染奥密克戎,轻症影响胎儿的可能性很低。 其次,多项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和自然感染免疫可降低二次感染发生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年发表的研究显示,未接种疫苗者首次感染非Omicron株后,随访第135天,二次感染Omicron BA.1或BA.2的发生率约为1.1%; 首次感染Omicron BA.1或BA.2后,二次感染BA.4和BA.5变异毒株发生率约为2.1%。 第三,二次感染后,重症的可能性也很低,影响怀孕的可能性也很低。

所以,最终重叠的风险不大。 更重要的是,既有风险也有收益。 人的行为,无论是经济周期,还是人的出生周期,都必须与周期相适应。 适应不仅可以是大势所趋,也可以是与众不同的对抗。 正如巴菲特说他在股市里,别人贪我怕,别人怕我贪。 独立思考才是出路。

家庭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母亲不上班,减少与社会的接触,甚至出现二、三次流行时住在老家。 当然,这会减少家庭收入,中断女性的职业发展,但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好处。 例如,可以将孩子通过985的可能性提高50%。 要知道,为了让孩子上好大学,父母会为这50%的概率付出很多。

那么,为了这个好处,母亲值得付出吗? 值得家人冒险吗?

2024年生孩子好不好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