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特点,高质量发展的北京实践

2023-03-09 13:44 来源: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全国人民下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超大型城市,要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布局要求,准确把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以创新驱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以减量倒逼推动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以内需拉动充分释放超大型城市发展活力,前瞻十五年,聚焦焦点要办好前五年、新一年,努力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化

百年转轨、世纪瘟疫叠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弱化三重压力叠加累积,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给首都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带来诸多挑战和压力。 供给侧方面,除了疫情以来医药产业出现短暂爆发式增长外,主导产业增速总体回落,2022年工业增加值回落至两位数,优势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速由往年的两位数回落至一位数。 需求侧方面,投资是疫情以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最稳定力量,在筹办冬奥会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作用减弱之后,急需拓展新空间。 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服务消费潜能亟待释放。 政府方面,在减税降费背景下,市、区、街乡镇各级政府可支配财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更加凸现,重点区域和基层运行面临压力。 民生方面,就业基本稳定,但高学历人才流失、青年群体就业难问题突出居民所需食品价格上涨,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加大。 这些挑战和压力,从表象上看,受到疫情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深入分析,深刻改变了经济运行的基础性逻辑,暴露出传统动能减弱后,新动能持续不足的核心问题。

创新是第一动力,增强创新动力才能真正推动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要素,是北京的最大优势,也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 为了解决创新含量不高、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充分、产业链稳定性和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北京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激活科技第一生产力,利用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高效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优势

壮大高精钢产业。 把握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趋势,发挥“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打造北京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顺应产业链由“离岸”向“近岸”布局转型和要素全球化流动的“非物质化”发展趋势,吸引标志性的先导项目落地。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分工联动发展,打造优势行业强链、强链、强链,以京津冀为依托,打造面向全国、千亿级产业集群。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ICV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有市场需求的优质项目落地,开拓新赛道发展、培育新引擎。 成立若干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产业对接、信息交流、科技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战略协同和跨境融合发展。

培养世界一流企业。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载体。 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进各项政策协同联动,打造科技、数字、金融、法律会计、信用评级等知识密集型领域、给行业下定义、定标准的世界一流企业。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恢复扩大市场化创投基金对科企的金融支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战略重组、资产重塑、品牌重塑,培育创新型世界一流企业关注聚焦有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培育更多独角兽、专业特新企业、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首都的发展缺乏紧急人才。 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等传统人才评价指标的路径依赖,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完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 首都发展急需紧缺人才,无论是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都将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全面政策支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人才聚集新格局

强化减量倒逼推动发展方式深刻转型

近年来,北京把首都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实施一批区域共识精准有效的疏解工程,反过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从城市资源集约增长发展到疏解功能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化发展的超级大城市,北京实现了六个城市常住人口比2014年减少15%的目标,人口空间分布连续六年呈下降态势。 城乡建设用地连续4年减量,年供应土地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占比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新增供应产业用地70%分布在两区、“三城一区”等重点功能区的引导目标。 在继续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进程中,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人才、产业、资本竞争,北京的相对优势难免受到挤压,正经历着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升级的阵痛期。

减量发展不是简单的减量,本质上是转变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把非首都功能相减,把首都功能相加,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腾出资源,为有机更新城市结构和布局腾出空间。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北京牢牢把握“都”与“城”、“舍”与“得”的关系,探索适合减量发展的“规模约束、功能优化、空间提升”高质量发展模式,约束机制、强制机制、内嵌

完善城市更新机制。 探索项目间、区域间、城市间更新统一实施机制,建立组团实施、动态兼容的存量空间规划机制,完善用地性质混合、兼容、转化机制,探索微利可持续回报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社会资本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赋予沉睡资产新活力,推动运营管理效能由低转高,创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为城市投资者更新创造长期资金的市场化融资机制,创新城市有机更新、公共服务项目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为契机,在收费公路、物流仓储、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等领域进行试点,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参与项目建设。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正确处理中心城市与新城、“一核”与“两翼”、北京与周边、北京与京津冀城市群等多类空间关系,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应,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创新链、产业链、产业链在更深层次构建互补融合的区域利益共同体,努力提升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的整体性、协调性。 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提升“通勤圈”互联互通水平,健全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联控委机制,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 以制度有效性、政策连续性、空间融合为目标,探索构建“理事会执委会平台公司”跨域合作治理架构,建立关键问题跨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专业化跨领域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引领作用,提升应用场景和技术合作项目成效,努力形成“十二五”期间标杆性工程,推动“京津—雄安”城市群主体框架一体化发展,“功能圈”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ICV、生命健康等产业为中心,通过项目输出、服务输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运用飞地经济、租赁经济、托管经济、共享经济等模式,实现联动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圈的

强化内需拉动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以消费为中心的释放内需潜力空间巨大。 2021年北京人均GDP超过2.8万美元,居全国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二,消费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消费领域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从商品消费看,食品烟酒、服装、生活用品、服务三类必需品消费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35.8%下降到2022年前三季度的31.1%,百户汽车、计算机等耐用品拥有量分别是全国的1.4倍、1.7倍从服务消费来看,人均GDP在3万美元左右的中等国家(如葡萄牙、捷克、西班牙等)居民服务消费为65%—70%,而北京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在55%左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北京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现养老难、入托难、停车难、买菜难等现实这些问题既是人民群众的心事、烦恼、揪心,也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着的刚需,更是健全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新发展模式的切入点。

扩大社区消费新场景。 聚焦“一老一小”全年龄服务、邻里便利化等需求,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破除社会资本“准入”、“准阵营”约束,统筹调整社区服务设施布局,盘活社区闲置资源,营造多元消费场景,释放就地便利消费潜力。 支持京东美团等平台企业深耕北京“社区根据地”,从商品零售向全方位全领域全天候全人群服务转型,开发零售、健康、家政等综合消费服务场景。 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引领健康、早教等领域连锁服务机构,按照复合利用、弹性保障原则,更新改造社区卫生室、文化室等各类空间资源,逐步解决半日幼儿园、老年餐桌等问题,提供“一老一小”服务

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新场景。 发挥首旅集团、王府井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充分释放CBD、西单等商圈、故宫、环球影城、古北水镇等核心景区的撬动效应,创造更多沉浸式内容场景、消费场景、体验场景,激发居民消费意愿促进更多在线场景和互联网有机融合,鼓励市属博物馆、文化馆、景区等机构开展创意数字营销,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抓住z世代“住宅经济”“户外经济”“二手经济”等消费特点,加强产品供给,优化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

营造乡村消费新场景。 坚持大城市带动京郊、京郊服务大城市,拓展农产品、乡村民宿等乡村消费新场景。 加强高标准种田、菜地,推进适度规模化种植,做好“米袋”、“菜篮子”、“肉案”、“果盘”生产; 以国有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建设大宗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建设集批发集散、数字平台、蔬菜加工功能于一体的中型批发市场,完善流通体系,努力提高超大城市农产品自给率和应急保障能力。 探索城乡共享、产村共融、村企共建等休闲农业新模式,挖掘“平谷大桃”、“怀柔板栗”、“房山磨盘柿”等地理标志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品牌响当当、市场畅销的本地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农产品下乡能力,探索“互联网田头市场电子商务企业城市终端配送”新模式,完善供需对接。 推进乡村旅游资产升级,盘活闲置农业住房,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农村民宿精品,培育民宿工坊、民宿直播间、民宿研学、民宿康养、民宿共享办公等多种“民宿”业态,延伸民宿产业链,发展消费

作者:刘作丽,北京市发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副研究员; 崔岩,北京市发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战略规划所经济师; 王术华,北京市发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战略规划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编辑:张蕾磊

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特点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